新零售迷上了形象类IP 搭便车 还是打错了车?
而自2014年创立以来,同道大叔这一IP牢牢占据了中国星座领域的第一入口——而星座又是几亿年轻人日常社交话题中的刚,这种心智卡位可谓凶狠。自去年开始,欧诗漫、良品铺子、唯品会、携程、民生银行信用卡、韩都衣舍、ofo…只要做“新生代、新女性”生意的,都陆续与其搞起了合作。
是真爱还是假意,零售和形象类IP需直面两大考题
但光有意愿还不够,在零售与形象IP的合作中,决定其成败的至少还有两大必选题。
必选题一:零售品牌和形象类IP,谁在当家作主?
即谁是主,谁是次?是以零售为主导还是以IP为主?
前漫威主画师Walter McDaniel指出:“很多IP不能叫做IP,只能叫品牌。品牌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死亡,但IP不会。”
且不论其概念正确与否,这一语算是道破零售业和形象IP的差别和地位差异。
中国的零售业是以品牌为核心,品牌一开始的设计就是瞄准了某种呈现形式,主要解决的是这个形式该如何去赚钱。所以很容易把IP理解成一些角色形象和故事(内容),然后把这些披在商品上进行售卖。
可这只是比较表层的东西,而非IP的实质。大量事实证明,这类披着IP外卖的打法越来越行不通,比如“好声音”节目大火而其大电影却极其惨淡。零售业态更是,比如如今购物中心引进各类IP进行主题展渐成潮流,在短期内这能提高商场话题度并为其带来更多客流。但一旦IP撤离,商场与IP粉丝之间的连接就会大幅弱化甚至消失,许多商场便又重新回到缺乏自主造血功能的尴尬境地。
而IP和品牌的最大区别是,真正的IP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哲学。同道大叔那12个萌宠萌宠的卡通形象只是表,作为星座吐槽、星座娱乐文化的载体,不同星座代表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才是用户真正喜爱和为之着迷的。
《美国队长》创立至今经久不衰,周边产品热销不止,也是因为它建构了完整的价值观、文化和哲学体系。
而且,IP产业的核心是用户,是粉丝经济,需要关注的是粉丝的心理需求。
如Walter McDaniel所说:“对真正的IP而言,故事的职责不是要去定义和塑造角色,而是故事开始前,角色就已经存在了。好故事是好载体,可以为角色加分,但绝不是一整套商业设计的核心,真正核心反而是罗杰斯(响铃注:美国队长)这个有血有肉的人,具体而言,就是他的价值观,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思考和背景世界中的哲学指向。”
然而,目前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零售业态,对IP的理解和塑造都还处于浅层次,这主要限于两方面的原因。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