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迷上了形象类IP 搭便车 还是打错了车?
但是,品牌形象的老化是其不争的事实。从大多数线下店铺空间,到品牌自有的形象“良妹”(有趣的是,良妹的原型似乎就是良品铺子的店员),多少都透着“年代感”。近年来植入《欢乐颂》等热播影视剧、不断更新代言人、升级店面,也反映了其自我调整的欲求。
尴尬的是,不论是零食,还是快消、鞋服、餐饮、生活服务,这些领域,本身就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做的就是新生代的生意,就是不创新不行、没互动性不行、形象差不行。这就逼得这些行业的大佬们难以高枕无忧,必须持续地寻求突破。
而在这个过程中,形象类IP被委以重任,也成了香饽饽。
诚然,相比其他方式,形象类IP也确实对零售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比如:
1、商品内容化,可提升用户有效决策:商品与IP结合后,和用户的距离更近,带内容、带话题的商品,更能触达年轻消费者的内心。
2、社交属性带来传播裂变:IP的重要属性就是自带人群标签,搭上IP的车,更容易找到强针对性的人群,这些人由于意见领袖效应、圈层效应、口碑效应,带来的二次传播是裂变式的。
3、提高销售效率和转换率:同样,有IP加持,很大一部分人将缩短甚至直接跳过购买决策过程,直接掏腰包——IP本身的大热,就说明愿意“为脸买单”的消费者大有人在。
所以,越来越多的“IP+”产物出现,就不奇怪了。
远有优衣库每年的IP联乘系列UT红炸天,漫威的超级英雄们几乎占领了大众消费全部品类,最近2年从韩国来的line friends因为更高企的价格和对合作品牌的高额授权费用,喜获“抢钱天团”花名。
近有阿里影业刚签下pok man,就联合阿芙、AMH、得力等平台内12个商家一齐推出系列衍生品。
不过这样单纯的IP植入越来越不灵验,人人都在扎推关联IP妄图“搭车”原创卡通形象与故事,但除经典形象IP外,大部分都缺乏亮点,再次进入同质化的怪圈。这对零售业态和IP来说,又不得不去探索更多的组合形式,让“IP+商业模式”诞生出更多可能。
二、虚拟中强势的形象IP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依靠
简单的说,形象IP多产生于网络、书籍、小说、动漫等,强在虚拟世界(或者说,“二次元”),具有极大的流量势能,但弱在不同细分行业的实体经营,如何将形象类IP的流量优势转化到线下,需要具有线下优势的零售品牌支持。
一方面,做实体店一直被视为重资产的投入,有的IP在初级阶段过早或者过多开设实体店,投入产出比太低,或者有的IP走的就是小众路线,不适合以这种方式走进大众市场。典型例子就是line friends,其零售+咖啡结合的cafe store经过去年连开3家的火爆后,如今店内的消费转化率已经越来越低。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