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困局】到处都是坑 未来最大的出路可能是O2O
我曾经觉得生鲜电商能够卖出高溢价来,但它真的能做到盈利吗?我觉得不太可能。说实话,现在中产阶级或者白领愿意花168买10斤橙子的人也不是很多。
生鲜电商能够卖出高溢价来,但它真的能做到盈利吗?
至少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做生鲜电商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巨头现在去做生鲜,去投资生鲜,不排除是为了卡位。对巨头们来讲,一年亏几个亿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讲,如果一年做几个亿亏几个亿,就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生意了。
生鲜电商困局:到处都是坑,运营最难
在网上购买生鲜这种形式已经被大家认可,但实际上生鲜电商蛮难支撑的,基本都是在烧钱。生鲜电商最主要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它的成本偏高。它最大的一块成本是冷链的仓储和物流,这块的成本比传统电商要高得多。因为沾到冷链就没有什么更易储存,更易流通的品类。
好的冷库里面有6个温区,水果、冻品、巧克力、红酒,需要存放在不同的温区,即使这样,还是会有不小的损耗,损耗如果你能做到2%或3%,就算很低了。
生鲜冷链物流的损耗约为2、3%
都是水果,运营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草莓的挑拣和苹果不一样,需要戴手套,一碰就会坏掉。在仓储里,工作人员需要比照色卡,来挑选可以入库的水果。比如,香蕉要稍微青黄一点的,否则可能放到库里不到一天就烂掉了。这个青黄是什么标准,不是说你运营其他品类能运营出来的。还有一个比对是成熟度,你不能说九成熟放到仓库里,可能要七分熟,预计在两周之内全都卖完,在卖的时候可能会九十分熟,这个也很复杂。
有些特别难处理的品类我宁肯直接放弃,比如每个季度品质浮动会很大的榴莲。榴莲运营起来跟赌博似的,果肉在里头,成熟的状态不容易把握。这种很难标准化的品类我宁可不做,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卖出去多少就进来多少投诉。投诉多了,渠道品牌不就砸了吗?
很难标准化的品类很容易导致投诉变多
第二个是生鲜产品的流通性相对而言比较差,即使有冷链物流,它的流通也不可能是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尤其像蔬菜、水果,甚至说冷冻的产品,不太可能大规模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流通。它有很强的区域性,玩家们盘踞在东南西北各方,各自去覆盖自己能覆盖的范围。比如,有人在南方做水果,覆盖几个南方大省,有人在青岛做海鲜,覆盖青岛周边甚至整个北方。一旦它们要分别往北往南扩展,就要建冷链了。
此外,生鲜电商很难挑个品类单点突破。苹果就比草莓好做?首先苹果这个品类你不可能垄断,你能做出一个什么样的规模,是可以想象出来的。而且,生鲜产品是非标准化的。同样一棵树,果实的口味今年跟去年可能不一样,容易受天气影响,这就是一个不确定性。你可能觉得今年它很好卖,明年把这块地全包了,要是明年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你就赔惨了。还有一点,即便只做苹果一个品类,你并没有省掉很多中间环节,比如质检、运输,你的仓储一样需要用到温控。如果一定要拿苹果和草莓比,苹果还有个劣势,卖不起价钱,溢价低。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