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优步在中国活得已经超出我的“计划”
一年前,姜奇平在中国第一个预言优步中国死亡,原文如下:
最近专车前沿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势态,潜入中国的优步势如破竹,大有可能成为互联网20年来首个击败中国对手的美国“师傅”。然而在综合各方信息,进行了仔细分析后,我却有新的发现,从而得出了一个与众人不同的判断。4月11日,在上海的华夏同学会内部分享活动中,为各来自各行业的知名企业家讲解分享型经济时,我提出了“优步死亡机理预告”。
随着8月1日优步中国被滴滴收购,姜奇平发表看法认为:优步在中国活得已经超出我的“计划”,而多活的这段没有任何意义。以下为两段相关评论。
记者(中国企业报):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咱们讨论垄断的问题,我想问一个关于经济规律和商业模式的问题,补贴现在Uber被收购之后依然没有停止,易道最强补贴出来了,作为投资人来说,这些商业模式不是很健康的模式了,消费者比较认可这个模式。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发生全新的盈利模式?
姜奇平:刚才说到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有一个普遍规律,我们现在看半截,没有上市之前。如果上市之后你会发现有共同特点,是平台免费、增值收费,换句话来说,如果说打车现在两家合并了以后,马上就进入到互联网共同的规律的轨道。比如说我QQ不要钱,但是道具要钱、微信基础平台不要钱,但是增值业务要钱,这也是普遍规律,上市公司无一例外。
换句话来说,对于打车来说,将来商业模式会向什么方向转变呢,平台可能不收费或者少收费,这就相当于现在看到的补贴,但是他并不是靠这个,它是靠增值业务。所以增值业务在这一次的文件里面其实也暗示了,就是高品质和差异化,高品质和差异化说的不是基础业务,说的是增值业务。所以我认为如果说互联网发展是正常的业态,它就会沿着互联网+这样的一个方式——就新业态而言,互联网+意思就是基础平台+增值业务——有一个专门的增值业态来保障。它在经济学里面的意思就是,平台为增值业务提供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均摊以后实现报酬递增,报酬递增带来的搭便车损失,通过增值业务租金来补偿,就是按使用效果收费,按服务缴费来补贴车,我们看到的基本的互联网是这样一个规律。
我个人预测,互联网+交通其中有一个暗示你们自己注意,就是滴滴打车从来没有说自己就是一个出行,我过去一直不看好Uber,就是因为它完全是在出行之内把自己堵死了,它的增值业务也仅限于出行,如果说正常的话,应该是在出行之后要嫁接各行各业的服务,这方面会和整个互联网整体一致起来。
姜奇平:暂行办法指出网约车高品质、差异化的发展方向是高招。
我个人出于自己的某些行业判断,从第一天起就极力支持“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这个原则。这涉及增量的出口问题。没有这个出口,下场将是补贴休克。
我明确反对优步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我从它后台看不到“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希望。优步在中国活得已经超出我的“计划”,而多活的这段没有任何意义。我希望滴滴与他不一样,除了代步这个基础业务外,要在代步平台上,发展延伸到生活各方面的增值服务,以尽早替代价格竞争。最不希望价格战再打下去。
要我说,不等政府提倡,企业自己就要主动去实现“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不是为了政府,而是为了自己。在答记者问时,周其仁把最后一个关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问题转给我,让我答。我对那位记者说,价格补贴只是暂时现象。互联网有个规律,平台免费,增值收费。所有上市公司概莫能外。现在看到的是滴滴上市前,怎么能推断他上市后不推增值业务。我认为,“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只有通过增值业务才能实现。
一位传统领域专家口口声声说,滴滴与优步合在一起,“成本肯定很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就是典型的工业化单层经营思维。单层经营由于没有增值补偿,垄断才会提高收费(至P=MC之上)。但这位先生无法解释互联网上市后原业务继续免费这种普遍现象,因为他算漏了增值应用的存在。滴滴出行在“让出行更美好”后面,还有一句“同时让整个城市的效率更高”,那是“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无限空间。所以只有看到“平台集中式经营+应用差异化经营”两个方面,才能把问题看全面。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