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零售可能不再有有人店 无人店之分?
如果盒马只有一家店,当然成本极高,就是现在开到了十几店,可能依然无法消化多出的成本。据说其早期研发费用是由阿里承担的。
但现在其模式已基本成型,“舍命狂奔”的时机已成熟,一旦实现大规模开店,高成本就会被稀释。试想,如果盒马开到了1000店甚至10000店,500多人的技术团队还会是沉重负担吗?应该根本不是个事儿。
这就好比我国研制歼20战机,用于技术验证的第一架原型机肯定是最贵的,但实现量产之后,造价肯定会大幅度下降,所以考虑成本的时候,不应以原型机为标准。无人店也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接待人数受限、客单价偏低等,也与技术上的障碍、商品和服务的布局有关,实际上,目前的无人店大多是由技术人员操控的,很多人并无便利店经营经验,在选品、服务集成上还比较外行,一旦解决了技术问题,由具有丰富便利店经营、营运的专业人员打理门店,这些问题可能也不成其为问题。
三、无人技术会与有人店深度融合
有些看衰无人店的人认为,零售业是有温度、有情怀有调性的行业,冰冷的机器不可能取代人。
这当然是对的,但把无人店与有人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样的观点未免狭隘,也是错误的。
就像电商与实体店从最初的对立到现在的融合一样,无人店与有人店未来肯定会相互依存、深度融合,彼此之间不会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而是会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
现在的无人店主要是以各种盒子的面貌出现,我猜测原因主要可能有两点:一是技术还不够成熟、完美,以盒子的形式更有利防盗、防损,便于管理,试错成本较低;二是不与有人店搅合在一起,可能更有利于技术验证。
如果未来的无人店只是盒子的这一单一的形式呈现,就只能成为一种补充的零售形态,不太可能成为主流,更大的可能性是,与有人店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共同组成“无人+有人”的混合模式,既具无人店的智能、便捷,又得有人店的温度、情怀,这样的零售才是消费者需要的。
这一趋势其实已经很明显,比如,阿里的“淘咖啡”无人店,鲜食区就有人照料,欧尚的首个缤果盒子,就开在其总部所在大卖场边,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各种盒子其实更适合开在购物中心、百货店、电器店、家居店里面,同样既能带来话题、流量、体验,也比较有利于于管理、配货。
笔者猜测,未来无人店更靠谱的落地方式是,将计算机视觉、自动感应、射频技术、电子价签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到有人店之中,宜AI则无人,宜人工则有人,让机器代替人去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人不愿意做的事,而人,可以去做更多有价值的工作,真正实现“人机融合”,届时,可能也不再有有人、无人零售之分,人和机器都各尽所长,共同为消费者创造服务价值、消费体验。
因此,笔者觉得零售业者不应抱持抵触、排斥的心态看待无人店,而要以包容、欣赏的姿态关注、追踪、学习之,条件成熟的完全可以适时介入,为我所用,否则恐自绝于趋势、潮流,重走“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跟不上”的老路。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