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那些坑:复购率不高,冷链物流太贵
►我买网:高于国际标准的“7C体系”
2015年6月,当“僵尸肉”窜上人们的餐桌后,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上了头条。我买网就从品控入手,建立高于国标的安全检测标准。
我买网成立了电商行业首家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心,推出基于国标、高于国际的“我买标准”-“7C体系”。“7C体系”即是对生产过程中的7个关键环节:选种、种植、采收、储运、加工、包装、服务,从技术系统、管理系统、评价体系及实现生产端的全程高标准控制和监测,以此来保证我买网产品的高品质。
三、势头凶猛的生鲜电商,是什么拉低了它们的竞争力
►供应端:“产地直供”,常常沦为营销标签
1.产地与非产地真假难辨
由于果蔬的自身属性,很难从外观上直接鉴别其来源。一些来源不明的水果,经电商的包装与宣传后,就成了来自产地的“高品质有机水果”。更有甚者,供应商拿南美猕猴桃冒充新西兰奇异果,用国产大樱桃冒充美国车厘子等。
2.电商与产地合作的尴尬:大型供应商合作困难,小型农场不愿意合作
生鲜电商繁杂的种类与小规模需求量,在原产地和种植基地的庞大产量面前很难具备真正的话语权。而一些小的农场或合作社,种植、销售还是采取传统的的模式,有时很难满足电商的高标准要求。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北京京郊仅有5%的农场配有标准化生产的设备及大棚管理设施。
3.电商想要水果,可是产地只有蔬菜种的好
蔬菜种植的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52%京郊农场生产项目包括蔬菜种植,但是由于蔬菜的属性,运输过程损失大、储藏要求高、电商不易获利,大多数电商更愿意销售一些议价较高的水果,而国内种植水果的农场大多都不具备专业、专职的技术人员,管理也仅靠农场主一人。缺乏标准化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设备配置率低导致水果很难达到大规模电商销售的标准。
4.采购成本高,“获利”产品优先直采
由于各家电商的经营模式,现阶段各家电商的采购成本依然较高。采购策略通常是主要依靠批发市场直供,只有像一些主打的特色水果,才会派专人到产地种植园采购。
►物流端:配送成了心病,选冷链价太高,选普运耗损大
冷链公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卸货前才开空调的类似事件屡屡发生;物流成本太高提高了商品单价,压缩了市场的同时也压缩了利润空间。
1.全程冷链成口号,“断链”现象已成常态
目前的主流电商平台分为自建冷链配送,如顺丰优选、沱沱工社和外包第三方物流,如本来生活。但是一些物流平台的专业度和配送质量良莠不齐。运送过程中存在从“仓库-配送站点-消费者”的配送环节中存在“断链”、超出保鲜温度等问题。
2.“最后一公里”监管不到,限时配送不达标
现在除一些自有物流较强的电商,大多数电商都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和众包配送。由于电商监管范围延伸不到配送环节,很多物流自身管理松散、兼职配送员流动性大,导致一些生鲜食品不能及时配送,平台宣传的两小时配送成了“空头支票”。
►消费端:复购率不高,如何粘住消费者
生鲜电商的消费者被业内默认是网购的高价值用户,可是现状是电商们的客户服务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1.小电商货不全,大电商质不高
对于生鲜购买力强的高端消费者,大电商往往因为经营品类较多,不能保证每一个果品的品质,只能靠一些进口水果来满足顾客需求。一些小电商由于资金、人力的原因,只能经营少量的高质果品,不能满足高端消费者的单次采购需求。
2.主力消费者粘性差,保住客源难上加难
生鲜电商的主力-中端消费对于生鲜电商的粘性较差。如消费者对某一产品忠诚度极高,但是如果在这一产品质量稍有下降或销售季过后,消费者随之流失。由于水果的销售季一般只有2-3个月,找到多个品质较高的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多方助力电商发展,生鲜电商未来前景被看好
►政策环境利好:农业信息化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计划指出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农业的结合,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这些政策为电商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产地进行标准化生产要求和线上统一管理提供很大的便利。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