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无人超市成新风口 智能科技是核心

时间:2017-08-28 10:00:41 点击: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前不久,阿里巴巴重磅打造的无人超市“淘咖啡”落地杭州,引发业界广泛热议,有人视之为国人拥抱无人零售时代的里程碑,也有人认为新业态会影响人们的购物体验,其科技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争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事实上,零售业的创新与升级从未停止过,继无人超市诞生后,无人便利店近日也纷纷登场,无论是国外的Amazon Go,还是国内的缤果盒子、小麦智能便利店,目前都在试水无人超市或者支持无人值守模式的零售场景。那么,它们究竟是融合了哪些“黑科技”来做到“无人值守”的呢?

智能识别是核心

阿里巴巴的首家无人超市“淘咖啡”没有收银员,无需排长队、东西买完就能走。消费者第一次进店时,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店门口的二维码,获得一张电子入场券,通过闸机时扫一下这张电子入场券,进入店内就可以购物了,而且之后可以全程不用手机,甚至包括最后的支付环节,店内的系统会自动识别你的商品和你本人,从而在与你绑定的支付宝上完成支付。

事实上,阿里巴巴并不是首家试水“无人超市”的电商企业,美国零售巨头亚马逊去年年底便推出过无人便利店Amazon Go。在国内,上海、深圳此前都已落地了能24小时营业、自动收银的无人超市。无论是“淘咖啡”还是Amazon Go,其背后都是利用集自主感知及学习系统、目标跟踪及分析系统、意图识别及交易系统于一身的IoT(物联网)技术,替代超市各个购物环节中原本依靠安保人员、服务员、收银员等角色所实现的购物流程,在这样的无人超市里,顾客将充分享受到购物的流畅性,商家也无需投入众多的人力成本来管理店面。

然而,无人超市要想实现真正的无人,其核心在于技术能真正替代人工去识别商品、识别顾客。据报道,亚马逊使用的是纯计算机视觉技术,阿里巴巴的“淘咖啡”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并叠加了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非配合”的意思是在用户无感知的状况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实),来识别人和商品,降低误判率。

依托核心的人脸生物识别技术,超市可以识别出进店人员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会员;RFID射频识别感应,主要是感应商品的信息以及定位商品的位置,对商品进行全程跟踪;视频监控智能感知技术,不仅能够保障店内安全,商家还能记录顾客的消费行为,并结合消费数据为顾客进行商品推荐等。不可否认,技术进步对无人超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脸生物识别技术

在小麦智能便利店的门外,一名消费者正对着门口的人脸识别设备“刷脸”,门内的显示器显示出他的正确个人信息后,便利店的玻璃门自动打开。走进店内,他拿起一瓶冷饮,扫码完成支付后,按了一下出门门禁走出店门,轻松地完成了一次没有售货员的购物……这便是消费者在小麦智能便利店自助购物的场景。

当然,在进入店内消费之前,消费者需要扫描店家的二维码,在系统上传头像,进行会员认证。据该公司副总裁全斌介绍,目前,他们的这种智能便利店和很多无人超市一样,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是一个具有互联网基因的24小时服务站。消费者自助购物的整个流程涉及两个核心技术环节,即进门时对顾客的人脸识别和结算时对商品的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进行人工智能识别的技术。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给出每张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之后,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张人脸中所蕴含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的身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智能,无人超市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