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冰火两重天:一边热闹 一边骚乱
以往的实体零售企业在创业期的商业理念是聚焦某一个顾客价值点进行运营能力的持续强化,从而让顾客产生这种价值认知,从而持续带动和保持客流来源。然而这种商业理念并没有伴随实体零售企业的规模壮大而夯实和增强,反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稀释。最终导致今天我们苦苦坚守于通过价格血拼与促销砍伐来维持客流,在顾客的商品需求升级与情感化服务链接上鲜有改善,对已有的存量顾客的系统维护与信赖经营流于形式,在存量顾客心目中没有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与认知。
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实体零售的普遍问题,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今天是“认知零距离、行动十万里”的尴尬。
大家都在谈“以顾客为中心”构建经营能力,可是又有几家实体零售企业真的能够深入到顾客心中呢?归根结底,传统的以规模论英雄的商业伦理成为了诸多零售企业经营者与管理团队难以逾越的人性障碍,种树不问根深只问林密的结果是,狂风一来连根拔起。
当我们无法在顾客心中建立起“不可缺少”的影响时,基于基本功能输出的实体零售在面对电商与社区类便利性零售业态而言就没有了任何凸显的优势,反而因为综合成本与效率问题,成为了最为脆弱的零售业态。
线上零售的痛成为线下零售对抗的理由与坚持,线下零售的“烂”成为了线上零售讨伐的由头与背书,中国零售在这样一种对抗与博弈中进入了整体的焦灼与煎熬中。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顾客除了购物更方便外,也并没有从这种购物中获得生活品质与愉悦度的改善与提升。
殊途同归、天下和合
对抗与煎熬中的中国零售要么进入更加惨烈的火拼与对抗,要么进入和谈与整合,最终是走向和谈还是对抗只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中国消费者不断提升的综合消费能力与需求。
对于广大中国消费者而言,一方面在不断花钱买伤害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一方面顾客需求能力在改善,功能层面的需求更加注重商品品质带来的生活改善;另一方面,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注重被尊重与被关注的情感体验,这种变化无人能挡。
恰于此,马云先生以其富于影响力和煽动力的演讲将“新零售”掷地有声的抛向了焦灼的夜空,随后阿里研究院更是以“专业、权威”的视角进行了新零售的系统陈述与公示。随之是京东大当家刘强东先生对新零售的长篇自述。
在互联网大佬的舆论引导下,“新零售”开始被接受,传统线下零售企业对于“新零售”虽有质疑,但也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接下来的零售到底该怎么玩”?
很快,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概念店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舆论的导向也开始从独立的思考与洞察变成了追寻热点的狂热。值得庆幸的是,恰于此永辉“超级物种”、“天虹sp@ce”的新零售业态也顺利进入试营业阶段。
一个是天生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新零售标本”,一个是天生带有传统零售基因的“新零售标本”,虽然在基因上的差异很大,但在业态本身的顾客需求定位上确给出了相当一致的答案:围绕顾客的品质化生活需求改善进行高效供应链的整合,以生鲜为核心的多场景生活方式的线下体验创造,强化顾客的场景化体验与服务。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整合,实现顾客的需求触点的即时性覆盖。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与线下场景的生活方式输出,进行顾客生活品质的全时触达,增加顾客的生活便利感与幸福感。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