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三泰无奈出售速递易 中邮、菜鸟、复星三家“分食”
与此同时,三泰控股开始提示速递易项目的风险。公司在年报中提示,速递易项目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定时间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市场本身具有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前期投入阶段,在形成规模效益之前,该项目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从而对公司全年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急剧的扩张,全国城市铺设快递柜,以及进驻不同的物业小区,还要向物业支付金额不等的进场费,亏损随之而来。
2015年,三泰控股首次报亏。由于用户增量达不到预期,受速递易项目拖累,年报显示,三泰控股录得亏损3700余万元。
但是在公司市值突破600亿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坚持:新的商业模式与创新业务都存在教育用户、引导用户的时间和过程。
这一年,速递易“大跃进”,我来啦公司注册资本金从7亿元增至28.9亿元;资本市场上,三泰控股倾尽全力,为速递易项目募集资金29.4亿元。
用户增量不及预期,对于速递易这个新业态来源,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速递易向快递员收费,快递员不乐意;向用户收取包裹保管费,用户也不乐意。于是速递易就那么尴尬的立足在城市的小区里,怎么赚钱,怎么建立一套商业模式,成为了头等难题。
一些负面消息也伴随速递易而来,比如有些消费者因为取不出来包裹,狂砸速递易快递柜;一些消费者拒绝支付保管费,要求快递员将包裹取出来送上门而不是放进柜子里。
速递易脆弱的商业模式不断受到质疑,在一片质疑声中,三泰控股的股价不断跌落,这颗冉冉升起的物流之星,陨落的速度更快。
到了2016年,三泰控股因为速递易项目曝出13亿元巨亏。营业收入也下降了27%。按照深圳交易所的规则,连续三年亏损企业将被退市,三泰控股已经两年连续亏损,最严重的问题是——速递易项目的盈利,仍然遥之无期。
尽管曝出巨亏,但速递易仍然占据着智能快递柜这个行业的龙头地位——保持着市场占有率最高、覆盖小区和城市最多、累计处理快件量最大。
在全国约15万个快递柜中,其中速递易已在全国79个城市布放运营智能快递柜5.6万个,丰巢运营智能快递柜3.5万个,邮政易邮柜、中集e栈等快递柜公司等合计约6万个。
亏损严重,却行业第一,这或许也是接下来速递易被中国邮政等物流行业巨头看上的原因。
巨头瓜分
董事长补建意识到,只有寻求盟友,速递易项目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只有出售速递易项目的股权,三泰控股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一旦退市,就什么都没有了。”补建说,“退市了,你们小股东怎么想?能接受吗?”
继而他又开始懊悔,“一开始我就考虑过,是不是不要把速递易项目放进上市公司体系中来?”
2017年3月31日,三泰控股开始停牌,出售速递易项目股权来拯救上市公司,被提上日程。4月28日,三泰控股被实施ST处理,变更为*ST三泰。经历了近四个月的停牌之后的2017年7月24日,*ST三泰复牌。
拯救的方式分三步。
首先,我来啦公司先减资,把多余的募集资金,归还给上市公司*ST三泰。
其次,我来啦公司50%的股权转让给中邮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邮资本”),10%的股权转让给浙江驿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驿宝网络”);6%的股权转让给亚东北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亚东北辰”)。
最后,三家公司分别对速递易项目(我来啦公司)进行增资。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