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便利店或成中国零售新业态,投资人眼中怎么看?

时间:2017-06-21 10:47:59 点击:
来源:联商网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三、大潮渐汹涌

从2010年开始,风投、产业资本已开始关注和进军便利店行业,一批新的便利店品牌诞生和成长。

2010年,金融企业复华控股集团投资创建了 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如今全时便利在北京已经拥有300多家门店,门店数已超过了在北京耕耘12年的7-11,2016年,全时又进入了成都市,目前已有40多家门店。

全时二代门店曾开创性地引入饮品、快餐两大系统,以星巴克+7-11+吉野家的创新组合模式颠覆市场,随着规模的扩大,据说某知名风投对其估值高达15亿元。

2014年9月,广西Today便利店获得知名风投红杉资本和牛根生5500万元的A轮投资,公司总部搬到武汉后,大力发展武汉和长沙市场,在85后创业新锐宋迎春的掌舵下,Today在便利店行业独树一帜,年轻潮流范十足,2015年7月,Today便利店再次获得仟吉集团董事长陆伟、汪小菲等湖畔大学企业家的A+轮融资,目前全国门店已超百家。

2015年4月,在深圳某资本公司的支持下,北京7-11负责人王紫带领几乎所有的区域经理离职,创业成立了邻家(北京)商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7月,首家邻家便利店在北京开业,之后在北京开设了近百家门店,并尝试性进入上海开店5家。16年底,因为资本方现金流问题,王紫为首的经营团队又在斑马资本的支持下,离职开创了便利蜂品牌。

2017年2月,中商惠民(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对知名社区电商爱鲜蜂的战略投资并控股。爱鲜蜂成立于2014年,它以“掌上一小时便利店”模式而知名,此前曾先后获得红杉资本、美团、高瓴资本、中信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总计1.1亿美元的多轮投资,估值一度超过10亿美元。

资本除了在便利零售终端逐渐发力外,以服务小型非连锁零售终端的快消B2B行业,在近两年也成为了投资的热点。

除了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等巨头,还出现了以自营B2B为主的中商惠民、进货宝、新高桥、易酒批,以撮合B2B为主的掌合天下、店商互联、零售通、供销大集等知名企业。

根据全媒体《快消品》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快消品产业年度报告》,截至2016年11月,市场上共有70多家较大的快消品B2B平台,这些平台在2016年已获得了总计超过50亿元的投资。

四、波澜水不惊

作为曾在便利店行业工作,又转战风投的笔者来看,风投资本的跃跃欲试、线上企业进军线下的迫切渴望与便利企业的静心打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里城外冰火两重天。

也许第三方资本的涌入,能为便利店行业带来更多跨界的理念和更大胆的新模式,也许资本仅仅为一颗石子,暂时为行业带来小小的波澜,涟漪过后,便利店仍以其固有的速度继续发展。以下为有志于进入此行的资本建议几点心得:

1.选准城市

上海、广州、深圳这类最适合便利店业态的城市,各路便利诸侯已厮杀激烈,而历史上资本投的便利品牌主要是集中在北京、武汉这类似乎竞争不激烈、空间很大的城市开拓,是传统企业对这类市场都视而不见,还是资本错判了这类市场。

简单比较京沪两地,从零售历史、商业规划政府与管制、人口分布与密度、交通、气候,到商铺分布与租金,消费观念,服务意识,两地都差异巨大,从而造成了上海连锁便利店多,单体食杂店少,而北京则完全相反。这种差异短期内很难扭转,无论投入资本多大。

2.正视投入

便利店并不能短期成为风投手中的下蛋公鸡,要想做大,需要前期的持续投入。诚然,近年来便利店在线下似乎一枝独秀,卓尔不群,但它的盈利能力还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线下房租、人工成本十多年来持续上涨,3-5年门店升级改造一次已是常态。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零售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