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冷链断了靠什么来接续?中国冷链发展问题在哪?

时间:2017-06-14 16:52:42 点击:
来源:万联网资讯中心 作者:中国物流新闻网

条评论打印收藏

所以,这些所谓的问题都不是冷链缺失的关键性要素。

今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指导意见》后,笔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意见》对“物流短板”的概括敏锐而切中要害,但提出的解决方案无一能真正落地。以农产品冷链为例,按照著名的“木桶理论”,由于冷链的“断链”,使得多数高投入的冷链在个别环节上一旦出现短板就会让整个系统低回报甚至负回报。
同时,由于冷链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且不均衡,一旦形成冷链体系,就很容易出现“断链”。以生鲜电商为例,虽然生鲜农产品由于交易频繁导致客户粘性强而形成了高吸引力、高毛利、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但事实上生鲜电商净利润极低,据不完全统计,冷链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40%以上,导致国内4000家电商只有1%企业盈利,95%的生鲜电商都处于“赔本赚吆喝”状态。

由于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分销体系链条较长,冷链体系庞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覆盖整条冷链,就出现了“公地悲剧”。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中无论是田间采摘预冷、初加工预冷,还是冷藏与冷运衔接处的“冷理货区”,都会因为拥有权的多主体“公地悲剧”,导致没有企业愿意投资而只是使用,从而加剧了企业在断点环节的投资弱化,最后演变成全冷链的系统“悲剧”。

看来,问题的核心清晰地指向了冷链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错位。欧美国家在国家公共财政投资上少之又少、慎之又慎,但在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却采取全部或大部分由国家公共财政投资的方式。而近几年来我国在铁公基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甚至在本应由企业自行承担的投资领域也改由政府主导,比如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在新能源、新材料上进行政策补贴,却在最应该由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冷链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极低,结果导致相关产业产能过剩。

在全国3700万吨整体冷链库容、9万辆冷运车辆条件下,目前冷链的发展存在问题:部分冷库的扎堆性重复建设,而社会性冷链基础设施却严重缺位。当前个别企业在冷链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只是集中在供应链条短、可全覆盖的冷链环节,或者由药品冷链等高利润空间支撑并带动的共用冷链基础设施。而全局冷链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断链”的接续只有加大国家公共财政投资,才有可能唤起其他的跟随投资投放在快速高收益的冷链环节,从而让缺失的中国冷链快速发展起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关键字: 冷链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