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曝光 北京是京津冀城市群核心

时间:2015-08-25 10:11:21 点击: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包括李家祥在内的不少学者,都用这句话来解读规划纲要最终的变化。

几十年来,围绕着“北京和天津谁是经济中心”的争议,不绝于耳,此消彼长。

天津一直以“北方经济中心”自居和要求。从清朝后期的北方洋务运动中心,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青天”(即上海、青岛、天津,当时民族工业最为发达),都是天津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

不过,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天津感受到了很大的落差。

在与首都北京的工业化竞争中,许多大型和重点工业项目优先落户北京。到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工业产值已经开始超过天津。

双方矛盾还体现在港口上。

按照地理位置,天津理应成为北京进出口物资的首选港口,但由于双方缺乏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北京上世纪80年代还在河北乐亭联合建设了京唐港,然而效果也并不如意。

上世纪80年代起,天津大型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基础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很快,同时确立了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地位。

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在上海浦东建立新区,天津便一直要求在滨海建立同样的新区。这一梦想在2006年成为现实。

没过多久,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时,首次明确表示要将天津逐步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相比1997年,中央对天津的定位表述“环渤海地区中心”和“努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无疑是更进一步。

与此同期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则只提了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未提及经济中心。

“天津取代北京成为经济中心”的提法,一时间成为主流,学界呼声很高。

此次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也曾有媒体传出,首都经济圈将改变以往以北京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以北京、天津为双中心,将所有临近北京的区域都纳进“京津冀一体化”范围内,从而构建出“两核多点”格局。

在北京化解“大城市病”的背景下,还有学者呼吁:京津冀一体化破局关键是北京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剥离经济中心的帽子,“否则只会愈加臃肿”。
对此,陆大道一直是坚定的反对派。

在他看来,经济中心的概念很广。北京目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只占不到1/4。北京建设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中心,恰恰可以减轻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因为论单位国民经济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岗位,高端服务业仅仅是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1/5~1/3。换句话说,北京地区的人口规模过大,并不是首都北京经济中心的功能带来的。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京津冀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