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台风没了 猪都会摔死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创投行业已经进入资本寒冬,对于企业来讲,融资变得异常艰难。我不这样认为。资本是否会进入,在我看来,最大程度地取决于项目的质量。不好的项目,早晚有一天会露馅。对应之前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现在的情况就应该是“台风没了,猪都会摔死”。但另一方面,好的项目,比如有技术含量的,比如真正创新的,依旧会受到投资人的追捧。
当下很多创业者的理解和行为也的确让我有些困惑,所以思考了半年之后,我希望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脱离产品谈融资是最错误的价值观
我一直坚信,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中国并不缺少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从资本市场来看,我们今天也有很多钱。中国今天之所以依旧不能成为美国硅谷那样的世界创新中心,是因为我们欠缺的不是硬件。相反,我们所有外在条件都具备。我觉得唯一欠缺的就是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到底为什么创业。
在世俗的定义里,判断一个人创业是否成功,标准很单一,就是关注福布斯排行榜,看谁更有钱,看谁身价高,看谁的企业市值高。我觉得这种价值观对创业和创新来说,非常不利。
当下的媒体有一种倾向——更愿意天天去渲染那些创业英雄,它们不谈产品、不谈经验教训,而是将笔墨集中在谁融资多少、谁市值多少,似乎谁融到的钱多,谁就是英雄,谁市值高,谁就成功,甚至对公司的评价都脱离了产品本身。这是错误的价值观。
在我看来,对于整个创业和企业经营来说,融资只是手段,金额也只是一瞬间的数字,如果狭隘地把融资成功当成企业成功,那么我想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成功了。这个标准显然有失公允。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看到创业者在拿到钱之后,把心思放到产品研发和创新上,然后极力保证企业可以在市场上活下去,并且越活越好。
其实,不仅创业企业,就是大企业,如果盲目掉进估值、融资数额的陷阱里,也会忘记初心,偏离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我一直强调要不忘初心,在我看来,对于企业来说,这个初心就是产品,任何企业要想成功都必须通过产品解决用户问题。初创企业,可能各方面资源都会短缺,商业模式也未必成型,但这些都不会妨碍投资人给你投资。但如果你没有产品,则注定没办法往前走。
别将交流活动变成“邯郸学步”
如果一个创业者闭门造车,不去跟别人交流,那么他很可能会重蹈其他创业者失败的覆辙。所以,我不反对创业者出来参加各种活动,跟别人进行交流。但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这种活动变味了,通过这些活动,创业者非但没有赚到钱,反倒给各类创业培训机构送了很多钱。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