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乡村交通物流条件持续改善 路通了、货畅了,农民“钱袋子”更鼓了
路通百业兴,货畅万家富。如今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一条条蜿蜒伸展的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田间乡野,一辆辆满载农货的车辆穿梭在村口巷尾,将山货送往全国千家万户。
“现在快递给力,我们敢采自然成熟的冬枣,到客户手里还鲜得很。”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尚泊头村,90后“新农人”张安坤边打包快递边介绍。依托日益完善的农村寄递网络,他的冬枣省内次日达,偏远地区3天内也能送达。他直播销售的5斤装冬枣,平日日均发货三五百单,旺季更是冲到七八百单,真正实现了“田头鲜果,全国快达”。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持续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寄递网络加速下沉,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寄取快递。“截至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464万公里,建成了众多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不仅连起了乡村的好风光,更是串起了老百姓致富的新希望。”他说。
是产业路、旅游路,更是资源路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基础设施。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14年以来,我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农村公路超140万公里,新增超4.5万个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如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已成为历史,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达97.3%、优良中等路率达94.8%。小汽车开进了乡村“最后一公里”,农民群众外出务工、返乡探亲更加舒适便捷,乡村游、自驾游成为更多人休闲度假的首选。农村公路有效促进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双向流动,改变了农村面貌,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
10月以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永乐镇开屯村党支部书记杨平和驻村工作队忙得脚不沾地。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村里举办首届“庆国庆·享丰收”2025年开屯梯田金秋系列活动,日均吸引游客两三千人次。眼下,又一场重头戏即将登场——12月25日,开屯村将迎来苗族盛大的“苗年节”,村民们热情高涨,正在加紧完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迎接八方来客。
这条通往“诗和远方”的路,并非一蹴而就。“原有的道路坑洼破败,一下雨全是泥泞,根本没法推进。”2022年,杨平刚上任时便立志发展好乡村旅游,但受限于“路不顺”迟迟未能启动。直到2024年年底,随着204省道全面提档升级,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如今,修缮一新的204省道如一条8公里长的巨龙,蜿蜒盘绕于开屯梯田之间,不仅成为景观主轴,更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雷山县城连接榕江、黎平、从江等县的重要交通节点,新修不久的雷(山)榕(江)高速公路也经寨脚穿行,“村村通”“组组通”畅通便利。
“现在做,正当时!”杨平信心满满,成效超出预期。始建于西晋时期的开屯梯田,凭借独特风貌迅速“出圈”,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自驾游博主等,村民也开起了农家乐、采摘园、特色民宿,“双节”期间就实现增收。“以前从没想过在家门口能挣这么多钱。”村民们喜出望外,纷纷感叹。
正值稻熟时节,沿着贯穿开屯村的204省道前行,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的开屯梯田如大地指纹般铺展眼前,美不胜收。村寨里,游客可以与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姑娘对歌起舞,品尝醇香米酒,在独具特色的苗族屋舍前拍照留影,更能在热闹的长桌宴上,与村民举杯畅饮,沉浸式体验原汁原味的苗族风情。
“‘双节’期间,我家7个房间连续两三天都爆满!”假期的好生意让村民张忠军尝到甜头,最近决心升级改造自家的农家乐,计划再增加几间客房,再准备些自家养的土鸡、土猪等,让游客吃得地道、住得舒心。“马上苗年节又到了,肯定又是一波客流高峰!”
路通了,景美了,人来了,无数像开屯村这样的村落,正借力交通改善与文旅融合,蹚出一条越来越宽的振兴之路。
畅通“最初和最后一公里”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我国今年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500亿件,比2024年提前了37天。“邮政业连接千城百业、联通线上线下,融入生产环节,嵌入消费场景,流动的邮件快件背后,折射的是流动的中国、开放的市场。”在国新办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说。
在新疆喀什,新型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不断健全,冰箱、洗衣机、按摩椅等越来越多地被送往各个乡镇;在贵州六盘水,多家快递资源整合,“源头直播+物流联动”机制保障猕猴桃快速送达全国;在云南曲靖,县、乡、村三级物流网不断织密,实现从“零散低效”到“集约高效”的城乡经济循环变革。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把农村地区寄递服务短板变成农村发展的“潜力板”。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超15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农村客货邮(即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记者注)融合业务,开通合作线路1.3万多条,建成综合服务站点14.5万余个,年均通过客货邮业务运送的邮件快件超10亿件。
快递进村工作难点在于成本高、运力不足,而邮件快件搭上农村客运的“顺风车”后情况发生改变。比如,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当地政府通过升级改造镇低效闲置客运站,累计开通10条客运班线,定时送货直达镇村服务点,实现“客货同网”,为快递企业降低运输成本18%以上,同时借助邮政运输体系与城乡公交一体化车辆将快件运输至村,大幅扩大了农村物流配送的覆盖范围,让农村群众取快递出行成本降低40%。
在各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如今大量农副产品走向了全国市场。“推动农村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畅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既关系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幸福’,也关系农民‘口袋里的票子’。”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原瑞玲说。
山东沾化冬枣,因成熟晚又得名“冻枣”,是我国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冬枣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枣农人均增收超2000元,张安坤所在的下洼镇尚泊头村种植冬枣面积达1000多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
“以前靠货车往外运,路不好走,寄快递还得跑到几公里外的镇上排队,每单运费高达8至10元。”尚泊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鹏说,2019年村里启动道路升级改造后,如今村内“四通八达”,“前段时间连下11天雨,村民出行都不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当地推出“枣邮鲜丰·通达万家”红色速递惠农服务活动,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为主体,打造村级物流站点,实现快递“家门口寄、家门口收”。据沾化区农业农村局统计,该模式为全区减少快递支出90万元,促进党建联合体增收12万元。
“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就到舌尖上!”张鹏说,如今邮寄成本已降至5.5元左右,村里老老少少都成了“微商”,朋友圈里晒的全是冬枣。自冬枣成熟至10月17日,尚泊头村累计发货3万余件,预计今年走货量在5万件以上。
AI大模型助力企业从仓储管理到末端配送,全链路推进智能化升级变革;“无人”技术在仓储、运输和派送环节大显身手,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快递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赵冲久介绍,邮政行业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我国实现快递最高日揽收量7.29亿件。
这一变革正延伸至“世界屋脊”。近日,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新石器无人车在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定日-扎果”线路正式运营,这标志着西藏首条常态化运行的快递无人配送线路成功落地,为高原末端配送开启智慧新篇章。在扎果乡兔喜门店,负责人高照祥感受到显著变化,如今每天约30件快递由无人车送达,配送频次从两天一次变为一天一次,收件时间提前一小时,既减轻了门店压力,也让高原居民更早收到包裹。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原瑞玲指出,脱贫地区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疏通了乡村发展“毛细血管”,不仅畅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与服务下行”通道,更从根本上打破了地理隔阂,为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搭建起高效桥梁。
她坦言,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区域交通物流节点衔接不畅、部分村级站点有停运风险等多重挑战,但展望“十五五”,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物流网络不断织密、政策机制日益完善,广袤乡村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生机。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