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首次降至12.8%!上半年节约物流成本超150亿元!
在8月7日举办的国家战略视野下“十五五”江苏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公布:2025年上半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2.8%,较全国平均水平14%低1.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每创造100元GDP所消耗的物流成本仅为12.8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0.2元,上半年累计节约物流成本超过150亿元!这一关键比率的持续下降,标志着江苏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的道路上取得了扎实的阶段性成果。
透过严谨的统计监测数据,我们可以清晰解读这份成绩单背后的高质量发展脉络。
一、量质齐升-物流底盘稳健,支撑经济血脉畅通
上半年,江苏物流业呈现出“量增质升”的鲜明特征:
一是规模持续扩大。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单位GDP物流需求系数为3.3,展现了物流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同性。
二是服务供给增强。全省物流业总收入达到4853.8亿元,同比增长3.6%,彰显了行业供给能力的稳步提升。
三是韧性愈发凸显。社会物流总额占全国比重稳定在12.8%,关键指标显示江苏物流体系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了强大的运行韧性,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稳定畅通的坚实底座。
二、降本有道-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的双轮驱动
12.8%的比率背后是江苏在社会物流成本构成各环节上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的结果,统计监测清晰刻画了降本路径。
一是运输结构优化,“公转水”成效卓著。上半年,运输费用同比增长仅1.9%,其与GDP的比率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成为降本的最关键一环。运输结构优化显著,道路运输费用在运输环节中的占比降至48.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而更具成本优势的水路运输占比提升至28.1%,比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直观反映了“公转水”战略的显著成效,大宗货物向低成本、绿色运输方式转移,为整体降本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是仓储效率跃升,智慧化赋能释放红利。上半年,保管费用同比增长5.8%,其与GDP的比率仍实现了0.01个百分点的下降。这一“量增费稳降比率”的现象,正是智能仓储系统大规模推广和仓配一体化改造深化的直接成果。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极大提升了仓库空间利用率和货物周转效率,有效对冲了业务量增长带来的潜在成本上升压力。
三是管理流程提效,全链条协同发力。上半年,管理费用与GDP的比率保持稳定。在运输、仓储环节优化的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等手段,管理运营效率也在同步提升,为全链条降本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活力充沛-行业景气印证高质量发展态势
物流业的蓬勃活力是降本增效成果的有力佐证。上半年全省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值稳居53%的扩张区间。业务总量、新订单、库存周转、资金周转、设备利用、投资、从业人员、业务活动预期等关键分项指数均处于荣枯线以上。充分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持续回暖、企业运营效率的改善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普遍乐观预期,为行业持续提质降本注入了内生动力。
四、走在前列-战略引领与江苏担当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物流大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做示范”的殷殷嘱托,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作为畅通经济循环、减轻实体经济负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江苏经济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连续四年经济增量全国第一,为物流与供应链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和坚实基础。
聚焦物流领域,江苏精准发力。政策先行,出台并扎实推进《江苏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重点举措》,为降本工作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制度保障。标杆引领,开展物流降本典型案例遴选与发布,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促进全行业共同提升。数据赋能,依托完善的物流统计监测体系,动态跟踪分析物流运行成本效益,为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确保降本工作有的放矢、精准高效。
展望未来,向更优比率迈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将继续在智能调度、无人运输、供应链协同等方面释放巨大降本潜力。江苏作为创新高地,必将在智慧物流新赛道上持续领跑。
同时,运输结构的优化仍有空间,多式联运的“硬联通”与“软联通”需进一步强化,以更深层次、更大范围释放结构性降本红利。政策环境也将持续优化,致力于破除制度性成本障碍,营造更有利于物流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市场环境。
江苏物流降本的实践充分证明,高质量发展并非空谈,它深刻体现在每一组向好的数据、每一个优化的结构、每一分降低的成本之中。12.8%,这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是江苏经济高效运行的“体温计”,更是其持续推进物流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优服务迈进的有力宣言。江苏正在率先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探索出有效路径。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