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快递接入监管:实名制监管升级 隐私如何确保?
据了解,今年4月开始,全国153个城市启动了实名收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试点工作。截至6月底,国家邮政局实名信息监管平台共接入邮政EMS、顺丰、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百世等主要品牌寄递企业数量达10家,占行业业务总量约90%。
“国家版‘实名收寄’系统实施下来是一整套流程,而非单一环节,利于提升行业的规范化。”国家快递协会副秘书长邵钟林表示,这也是此次快递实名制区别于以往的主要不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快递实名制就可以轻松落地。“身份证验货、包裹检测等增加了快递员的工作环节,降低了快递效率,企业业务量会相应降低,与之对应却是因配备更多的快递员和检验设施设备等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一增一减之间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运营负担。”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推行效果直接受制于企业与国家邮政局之间的博弈。
尽管快递公司均向本报记者表示对实名制的支持,但记者走访广州市内邮政EMS、顺丰、“三通一达”、百世等多家快递公司的部分网点,仅邮政EMS、顺丰、申通要求寄件必须出示身份证件。
一位不愿具名的快递分片区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一线派件员工一天派件在100单~400单间,若实行实名制验证会导致每天派单件数减少10%左右。即便部分消费者配合出具了有效证件,但快递员是否具备甄别假证件的能力也存疑惑。”
保障信息安全成关键
“消费者也因担忧信息安全而对快递实名制心存戒备。”中国物流协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认为,快递实名制的推行看似是快递企业与主管部门、消费者与快递企业之间的双重博弈,但对信息安全的不信任才是关键所在。
国家版“实名收寄”系统采集的用户实名制信息最终统一上传至国家邮政局信息监管平台,且呈单向封闭流动,并且用户信息仅在快递员终端停留30秒。但杨达卿指出,“这种通过压缩信息在快递员手中停留的时间可较大程度规避信息因流经多环节而存在的信息泄露。但信息只要流经快递员,就存在消费者信息安全泄露的可能。”
“快递实名制信息流经快递企业之际,必须警惕企业内外部利用消费者信息联合套利的行为。这也要求快递企业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并建立内控机制。”赵小敏坦言,类似案件一旦发生不仅要追责当事人,还应追责至企业主体,直至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尽管主体是企业,但因快递业务向供应链深层次延伸,企业对于消费者的信息读取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消费者数据并非仅在快递渠道流转,而是在物流生态中流转。”杨达卿称,快递实名制核心的信息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寄望国家版“实名收寄”系统的全国推行来实现消费者信息的安全未免太过乐观。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