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求快是创业者的思维误区
在工作当中,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领导经常会将“创新”、“快速”....这些词挂在嘴边,听起来这些词显得非常光荣正确伟大。过去,投投也这样以为,这些词即使不见得在每家公司都能发挥功效,但时常在公司提一提总是好的。直到我读了丁磊先生的这篇文章,才意识到这些词有可能正在将很多创业公司导向一个危险之地。文中,丁磊先生回顾了自己创业这些年跌过的坑,一路趟出来的心得以及对创业独到的理解。或许,丁磊先生的经验之谈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1、创业之初
我在1997年6月的时候创办了网易公司,那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还不到10万人。我们之所以取名叫网易的意思,就是希望上网能变得容易一些。
创办网易的时候,我的理想是成功之后自己能有一套房子,有一辆汽车,不用每天都准时上班,可以睡懒觉,有钱可以出去旅游。
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我起初是抱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去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我当时绝对没有这个想法。
注册好公司之后,我们就找了一个很小的房间,大概只有8平方米。当时,我很看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搜索引擎;另一个是免费邮件。
想要做搜索引擎是因为互联网上有那么多网站,那么多信息,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入口,而那时中文搜索引擎Yahoo还没有,国内几乎也没有别的搜索引擎。
我和同事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出了一个搜索引擎,写出来以后又发现了一个问题——1997年的时候中国一共才有200个网站,这就好比一个人只有200本书,却要做一家图书馆一样,所以当时我们很失望,同时也赚不到什么钱。
于是我开始尝试免费邮箱的方向。当时是出于两个想法,一个是邮箱势必能带来很高的访问量;另一个是邮箱的注册信息很可能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资料。
当我做完之后,很多人普遍说光靠流量是不会有广告收入的,电子商务离中国还太远了,你还是回去再好好想想。
所以那个时候是最沮丧的时候,而且公司已经投入了七个月的时间和金钱到这个产品上,所以也许是运气吧,1997年11月份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故事报道了hotmail网站的火爆。
就在这个文章登出还不到两个礼拜,网上又传来了Microsoft用3.5亿美元收购了hotmail。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提出来要买我们的邮箱,半年的时间,我们卖了近十个拷贝,8个人的网易赚了500万人民币。
这样华尔街的投资人就在我们门口排队了,抢着要给我们钱,而那时候我们除了会写软件,什么也不会做。
我们当时的机会真是太好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两点心得可以与你分享:
1)、做产品要超前,但同时也不能太超前;
2)、要身处有创业环境的地方。我们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公司开在了广州,离香港近,这也让风险投资银行更愿意找我们,所以如今的互联网创业者就应该将公司开在北京、上海等创业环境好的地方。
2、转折与危机
随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又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这就是我们个人主页的网站浏览量一天比一天高,当别人告诉我有人开始想买互联网上的广告的时候,我转身一想公司是不是该开始转型了,我们能不能变成一个互联网门户公司?
当时做门户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需要很多的硬件设施,而且还要有很多的内容,实际上当时的网络广告需求很小,没准日后还是一个吃钱的大怪物。
我就和同事们说要看一个公司未来两到三年的发展,不能只看到现在。我当时相信,中国未来三年上网的人会很多,如果有一千万的用户,每个人都点击一下,就有一千万的浏览量,它的广告价值也会很大。
2000年6月30日网易在美国上市,但我却很困惑。公司本来是赚钱的,终于等上市了之后,不但不赚钱,而且老亏钱。
那时候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经济衰退,我们新建立起来的门户广告呈现大滑坡趋势,公司内部也面临了严重的问题。我当时很苦闷,员工也很没信心,不知道公司该往哪里走。
当然,我苦闷的时候不是每天闷在办公室里,而是自己跑下去做市场调查,问了好多人,调查过好多行业,去调查人家怎么赢利。
后来发现了短信业务,一毛钱一条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于是我非常积极地与移动合作。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