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顺丰入局医药冷链 是占商机还是入泥潭

时间:2017-04-07 15:29:12 点击:
来源:冷链观察 作者:黄奕斌

条评论打印收藏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易腐类医药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保证医药品质量,同时降低储运损耗、控制时间、节约成本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以冷冻工业学和医药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伴随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需要冷储藏的医药产品储运比较特殊,对温度、湿度、见光度等具有特定要求。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需要低温条件下储运的药品的流通都属于医药冷链物流的范畴。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医药冷链物流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数据显示,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10%左右。截至2015年6月,我国生物制药规模以上企业超过900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带。2014年,生物制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750亿元,同比增长13.95%,行业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11.82%,处在较快增长的阶段。

在新医改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未来生物生化制药行业仍将持续增长,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正成为推动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持续扩大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随着药品安全事件频发,也引发了社会民众对医药冷链物流的关注,进一步催热医疗冷链及其关联的设备、技术等蓬勃发展。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医药冷链物流发展,除了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供应链前端医药生产企业冷链水平强于后端、终端配送企业的差异外,还存在着配套政策和标准不到位、成本过高、投资过热、缺乏有效整合、未形成规模化及专业化运营、第三方物流不成熟、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较低等众多问题。而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断链”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杜绝,导致行业信用缺失,使得医药冷链处于社会和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上。

1、冷链设施、设备、技术基础薄弱

首先是资源存量少。2010年我国冷库总容量为880万吨,到2016年已达到4015万吨,为2010年的4.5倍。2010年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冷藏车保有量为20,000台,到2016年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冷藏车保有量已达到100,500台,为2010年的5倍。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3%左右。虽然冷库和冷藏车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但冷链流通率依然很低,冷库依旧面临资源结构不合理,存在东多西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等局面。冷藏车市场也存在非法改装、二手海柜横行的不良现象。而在欠发达的二线城市,物流市场落后,具备冷藏品运输条件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很多医药企业被迫规定冷藏药品不得托运。

和数量不足相比,更难以解决的是“质”的基础性薄弱。GSP 2012版的冷链标准是从原来落后的情况被跨跃式要求到世界的先进标准。而行业内原有的冷库、冷车、保温(控温)包装、系统保障、能源保障等需要一步到位,给从业方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尽快取得新证,不排除应付性地改造,未能从思想及资源投入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2、冷链标准不统一

首先,GSP和GMP的冷链标准不统一,GSP中有对冷链要求的明确规定,但各省市的解读不一样,企业自律性差,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执行,医药产品运输配送过程中尚有无资质的小型企业没有实现全程冷链,医院和疾控中心也同样面临这些要求;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关键字: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