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物流经理?
因此,物流管理的挑战在于从传统的增加思维上提高,努力获取最新的需求信息,并重新创造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尚在几年前,一提到最佳作法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相关数据,而如今我们想要的是真正的方法方式、流程和思维方法。
在企业中我们可以定义哪一种是最糟糕的作法,而最糟糕的作法通常是改进的良机。几年前,我们的最佳作法可能是引入仓管系统、引入运输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等,但是现在强调的是“以流程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或技能为导向。
这里并非贬低技术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却是,技术仅仅是流程中的仆人。比如说企业安装了运输管理系统,并且发挥了作用,但如果员工不知道如何使用或不输入正确的数据,那么整个设备和系统只是摆放,我们需要超越技术而关注流程,首先设计正确的流程,然后使用系统技术加速员工实施正确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持续改进,在流程上持续改进。
离合理再近一些
尽管持续改进的挑战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一直存在着,但是一些厂商却几乎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物流的过程将经历许多文化主体,这样就要求在物流基本工作的实践中实现文化上的改变。但是显然,这种改变并非能够轻易实现。
而且,物流已经被发展成为供应链的概念,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生产线上的流水,还包括供与求的一个串联,是一条完整的链条。
比如,戴尔电脑进入中国并在厦门设立生产基地之后,将其全球物流合作伙伴伯灵顿也带进了中国,同时跟随戴尔进入中国的,还有一批电脑零部件生产商。
比如麦当劳与肯德基,在进入一个市场之间,都要将其生产、销售与运输等合作伙伴带往新的市场。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前两年,麦当劳先在中国建立了土豆生产线与鸡场。当一切就绪之后,麦当劳再进入市场,于是整个链条立刻被串联了起来。而且其供应链中的各个点之间没有大小之分,彼此很平等,链条非常稳固。
相较而言,中国本土的物流供应链条就比较脆弱。往往仅有供与求之间一段并不完整的链条,而更远的上游与下游则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供应链式的联盟。而且,供与求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平等地位,强势一方都很霸道,往往一方不满意,立刻抽身走人,所以链条非常易短裂,容易造成国内物流业发展混乱和不平衡局面。
未来物流经理的真实语境
在很大程度上,制订或者实施战略的物流经理人的能力,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两者之间呈现一种正比的关系。
由于物流活动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物流服务,而这种服务对象的客户是千差万别,为了使不同的客户满意,必须要有不同管理模式和竞争方式,这对于从事物流管理的高层经理们提出相当难度的挑战。
在未来,物流职业究竟会呈现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企业将会需要怎样的物流经理?物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
物流职业应该是什么?非常简单:一切为客户服务。有时候,解释与理解为什么是十分困难的。但在商业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需要进行重新定位来完成这个基本目标。即使是非营利的机构也不例外。
一开始,包括物流在内的所有事情都似乎很复杂,尤其物流的复杂性是令人生畏的。我们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与进步,都与简化与标准化有关。这些都是物流工作的基础。
在“一切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语境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成为物流的重要经营责任。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在于,对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的库存进行地理上的定位。
在经过一系列的物流过程之后,原材料流入了工业化国家庞大的制造设施中,而后又通过市场营销的渠道将产品配送到终端消费者的手中。
为了实现这个流程,无数的营销机构展开了辛勤的工作。仅在美国,营销结构就涉及到大约150万个零售商和46万个以上的批发商。为了给这些企业运送产品和物料,1992年就注册了1 490万辆商用卡车。为了支持物流,1994年在制造、批发、零售和存货方面的投资总额超过了8 930亿美元。而现在,这些数据已经大增长。
创造物流价值的成本是高昂的。当存货被正确定位,有助于销售时,物流就会增值。虽然这种成本难以衡量,但是绝大多数专家同意,2005年美国的物流年度开支低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GNP上每花费10 000亿美元,相应的物流成本就差不多为1,000亿美元。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