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政“满月”,深圳电商企业何去何从?
今年3月24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考虑,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策。然而,在新政冲击波下,一周内郑州、深圳、宁波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单量分别比新政前下降70%、61%、62%。从4月8日跨境电商新政落地至今,高速发展两年有余的跨境电商度过了艰难的一个月。
新政的本意为了规范其发展,却意外误伤了大部分跨境进口电商企业,甚至危及其生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政策预期。国家有关部委也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频繁调研跨境电商企业。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中规定的有关监管要求给予一年的过渡期,财政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日前已通知实施。这个通知给了各试点城市及跨境电商企业一个过渡、转型的机会。诚然,调整税收,促进跨境电商规范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是,对待跨境电商是否一定要与传统外贸,在监管、税负上搞“一刀切”的“公平”,是否有利于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这是关注深圳跨境电商前景的人们必须直面的思考。下文是笔者采访的若干情况。
近期,笔者走访了市内保宏、递四方、海豚供应链、跨境集市等多家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得知跨境电商新政“满月”,我市跨境电商企业甘苦各异,有的遭遇寒流,有的调整进口策略,有的止步观望。按照《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跨境保税模式零售进口商品,将按照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购买商品的个人作为纳税义务人,实际交易价格作为完税价格。此后,相关部门先后公布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简称“正面清单”),并规定网购保税商品“一线”进区时需按货物验核通关单,并对化妆品、婴幼儿配方奶粉、保健食品等商品提出了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然而,受新政影响,出现大批进口商品无法通过保税模式进入国内,导致单量缩水,大量以保税模式进口的跨境电商企业面临供货量不足的尴尬局面。
跨境电商业务量大幅波动
据跨境集市CEO单新宁介绍,“平台有近20000商家,每天有2000-3000个商家发布自己的货源和需求。作为一个供需对接信息中介平台,能更全面和敏锐地了解新政影响,进入四月,我们就发现对保税货源的需求大幅减少,截止5月10日,求购数量下降37%,而货源单也下降了12%,供给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深圳保宏进口部总经理冯泉介绍,新政实施后,其单量下降明显:税改前一天5-6万单,而新政之后第一天单量769单,第二天14672单,第三天不到35070单。他们的合作方之一某电商在新政出台之前每天从前海保税仓要发出两万单货到内地消费者手中,新政之后每天发货量还不到两千。冯泉还介绍,受新政影响,该公司10万平米的保税仓,出现大面积退租现象,保税仓储开工率不足30%,之前投资的自动化设备也开始闲置,部分服务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保税区物流工人由高峰时期的1000多名压缩到现在的不到100人。
海格物流跨境电商服务的负责人廖树德表示,保税备货主要适用于民生产品,大部分属于相对低单价的畅销产品,换句话说就是“爆款”。因为不是“爆款”,商家也不敢大量囤货。现在问题是这些“爆款”很多都没有出现正面清单上,这正是导致企业货物清关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
递四方海外电商事业部总经理陈俊认为,新政对跨境电商会造成一定冲击:“对于食品、保健、母婴、日用品类成本有较大影响,从过去的基本免征到现在要征收11.9%的跨境综合税。以花王尿不湿这一产品为例,税改前一包单价约为120元,消费者买4包的价格是480元,尿不湿行邮税率10%,那么应交税48元,但因为没有到50元行邮税的起征点,所以相当于纳税为0。税改后,无论总价值是否到500元,都需要交11.9%的税。四包则需缴纳120*4*11.9%=57.12元。这部分钱会增加到消费者头上,也就是说原来消费者买四包尿不湿需要付480元,现在需要支付557.12,比之前涨了11.9%。”
据统计,在跨境电商中,目前单价在2000元以上的商品主要为服饰、箱包、小家电等,占跨境征税的50%。有分析者认为,若政策收紧,代购市场的套利空间又将重新扩大。单价2000元以上的物品将成为代购、水客的重点目标,重回灰色渠道,游客将加大出境购买力度,将阻碍中高端消费回流国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