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农村电商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时间:2016-02-25 10:41:54 点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周群力 程郁

条评论打印收藏

(三)物流通达率低和配送成本高

于都县交通不便,道路网络还不够发达,物流通达率较低,许多地方不能被第三方物流覆盖。据介绍,修路资金上级财政给1/3,地方配套2/3,但2014年于都县本级财政收入仅12亿元,支出却高达32亿—34亿元,资金配套压力大,影响了路网建设。

即便在有物流配送的村庄,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首先,目前于都县的农村电商以生活用品的网购为主,农产品的网销较少,“满车来空车去”式的单向物流,难以有效分摊物流成本。其次,各公司的物流单据数据没有打通,不利于统筹安排运力,整体物流网络效率较低。第三,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人口稀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过高。第四,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特殊性。生鲜商品易腐烂、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加之不同城市间冷链物流水平的巨大差异,物流损耗普遍在5%—8%,有的甚至超过10%,配送成本也基本超过20%,其总体物流成本高出普通商品一倍。据调查,单件快递配送至县与县城配送到村庄的物流成本甚至高达1比2;在30公里的范围内,包裹在农村的物流成本是城区的3倍,而到了60公里时,农村的物流成本是城区的5倍。物流成本过高阻碍了利用电商实现农产品的产地直销和解决边远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也削弱了生产者通过缩短流通环节获取增值收益的空间。

(四)参与的被动性致使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

由于缺乏上网技能和开设网店的经验,普通农户很难进行互联网创业。成为网络卖家的主要是返乡创业者、下乡新农人、转型的经销商或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等。在电商进农村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户只是被动性卷入,未能积极参与并分享农村电商带来的增值收益。我们在于都县调查发现,农村电商的发展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变化,只是把原来卖给传统经销商的产品卖给了本地网络卖家,而且因为相互熟悉和提前预订,价格甚至还会略低于传统经销商的收购价。对本地网络卖家来说,因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推广费,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他们也难以给出比传统经销商更高的产品收购价。而在电商巨头对县域物流渠道控制加强的形势下,随着消费者农产品网络消费习惯的形成,电商平台将成为新渠道的垄断者,增值收益将被其所控制的物流、网络推广费用等蚕食。如果缺少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参与电商经营的收益分享机制,当前农产品增值分配不合理、农民增收难的局面将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支持电商进农村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标准化水平

一是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在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和监督,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指导和规范。二是建立农户会用、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引导对售前农产品进行初步的清理筛选、质量分级、保鲜包装等处理。三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对电商交易给予倾斜性支持,让线上涉农交易产品可追溯,综合利用好线上线下监管资源,确保网络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八部,国内首部“互联网+农业”巨著《农业互联网》正在编写。该书全面解析农业互联网现状、问题、挑战、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升级等,十大模式、逾30个“互联网+农业”案例重磅呈现。现面向涉及农业产业链企业展开案例征集、招商合作,团购征订,联系:莫老师,0571-88228186,邮箱:b2c@netsun.com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农村电商,农村电商问题,农村电商建议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