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互联网+农业”下的供应链之路该如何走?
第二个关键词“线下”,彰显了他立足线下的布局基础。
在一亩田,有80%的人力资源布局线下,这不是简单的鼠标加键盘的互联网公司,而是脚上粘满泥巴的电商平台。目前一亩田线下有两个布局,一是在主要的省市建立了35个市场服务中心,旨在推动采购端的用户产生互联网习惯,以大城市为中心。二是在产地签约县达63个,服务9个跨省大区,服务范围可达900个县。
第三个关键词“规模”,则表示了一亩田在创建新的商业模式上,将规模作为基础,走创新的互联网B2B道路。
高海燕指出,做大交易规模是一亩田做B2B选择追求,也是一亩田商业模式的基础。一亩田靠第三方收购以收取微量佣金,这需要规模。在特定的效益领域,追求微利,才能换来成本的降低,这也需要规模。此外,做规模也是一亩田希望通过“互联网+”做到的创新和改变,他们希望能够闯出一条新路出来,通过互联网创新农业产业的流程,做大农产品交易中心规模。
“互联网最大的价值不是改变信息不对称,而是改变行业流程,改变中国农产品交易结构乃至中国农产品市场结构。”他说道。
关于一亩田的案例,记者采访了北京众诚众享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罗辉林,他指出,规模是商业模式及供应链的基础,比如沱沱工社目前的规模并不大,做不了土菜的领域,当规模发展起来了,就可以考虑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的创新。一亩田通过“互联网+”渠道的创新,旨在改变农产品交易结构和市场结构,这是从其自身角度出发作出的模式创新,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看到了机遇,又了解了模式,我们将焦点转移到物流上。“互联网+农业”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呢?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的过程中,互联网到底参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价值?我们来看看青年菜君怎么做。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传统农业供应链模式下都有哪些问题。
在传统供应链里,消费者一般去菜市场或者超市购买农产品,这种获取渠道最大问题在于,过多的中间环节,抽走多倍的利差,导致价格虚高。所以,农产品贵在流通费,而不是食材本身。此外,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或生鲜行业还存在食材配送物流成本高、农产品损耗大、产品形态相对单一、品牌程度低等问题和不足。
对此,互联网能够贡献什么呢?比如,一亩田通过信息的充分传递打掉了很多中间环节,极大地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成本。
而对于库存损耗,青年菜君的解决方案是:用户线上下单,每天24点之前停止次日订单的订购,整理计算出所有下单产品所需食材,然后直接向供应商下单。供应商在两个小时内把食材送到中央工厂,连夜进行食材处理加工。“这样可以带来两个好处:库存没有了,降低了损耗带来的成本;消费者获得的都是当天处理过的新鲜食材,符合中国‘吃的是新鲜’的传统。如果没有互联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青年菜君联合创始人任牧这样解释。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