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互联网+农业”下的供应链之路该如何走?
从上游农资到中间生产,再到储备物流与销售等下游配套,整个中国农业市场的财富规模据信高达十万亿元,如果算上农民和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消费等活动,整个大“三农”领域孕育着不可估量的商机。
年轻的80后小伙儿杨光是旭农网的创始人,他已经在这个行业做了九年,他把精力全部放在网站的打理上,如果不是朋友的提醒,他还没有意识到已经创业九年了。
杨光的想法是,“让九亿农民富起来”。他的旭农网以政府宏观政策为依托,全力打造网上农村经纪人概念,并让更多的农民、在校大学生、打工族加入到网上农村经纪人的行列中,通过网站平台发布供求信息实现带动地方区域经济,适当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使用户通过网站平台实现赢利。
当记者在微信上表示想了解旭农网时,杨光表现的非常乐意。他告诉记者,网上农村经纪人有很多种,旭农网上的经纪人分布在农业供应链的上下游。通过农村经纪人实现农民与农企的牵线搭桥,突破了农村电脑普及率及农村网络普及率低的瓶颈。不仅如此,用户通过旭农网还可以获取线上、线下多途径的信息。实现了农户、农村经纪人、网站平台、市场,线上线下的产业链的融合。
通过普及网上农村经纪人的概念,旭农网促进了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搜集农村闲散劳动力,创造了再就业机会,带动农产品的区域经济,实现开创了“一个经纪人带一村,多个经纪人带一片”的多赢局面。
杨光的团队凭自己的创新开创了新的模式,而成立于2011年的一亩田则拥有更大的实力,经过不到四年的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平台和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它通过网站、手机APP、网店以及与百度合作的直达号,创新出了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模式——一端服务批发商和采购商,一端服务农民和产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线上线下的撮合服务,帮助产地农民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缓解农产品交易难和卖价低等传统难题。
在谈到创新“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时,一亩田集团副总裁兼集团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分别用“选择”、“线下”、“规模”这三个关键词,向记者解释了他对于“互联网+农业”的认知。
第一个关键词“选择”,回答了他为什么做B2B的问题。他希望能够突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下的最后一公里的约束。
他认为,在农村,买卖双方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为农产品卖不上价发愁,而城市里的商超、餐饮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却为找不到物美价廉的货源而苦恼;在物流方面,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不仅是设施的短缺,更是物流规模与资源的不匹配,再加上先进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度大,三大难题约束着传统农业供应链的发展。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