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货车开通“新丝路” 沈阳辽中“第四物流通道”拓宽开放新空间
国际公路运输作为港口航运、铁路、航空之外的“第四物流通道”,如今在沈阳辽中地区正加速崛起。开着大货车跨境送货,已从昔日的新鲜事变成寻常景象,这条连接亚欧的物流通道正越拓越宽。
截至目前,沈阳集结中心累计完成TIR(国际公路运输系统)业务135车次,货值超6000万元,在全国6个获批的TIR集结中心中稳居第三,彰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大货车跑出国门:TIR系统打通跨境壁垒
“真没想到,这辈子能开着大货车跑东欧!”在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近海园区的发车现场,驾驶员老方望着即将启程的货车,难掩激动。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正是TIR系统的普及应用。
TIR系统由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于1949年建立,是全球通用的国际海关中转和担保系统。2016年7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TIR公约》,成为第70个缔约国。作为目前唯一的全球性跨境货物运输通关系统,TIR涵盖公路、铁路、内陆河运、海运等多式联运,实现“一次申报、直达目的地”的便捷通关,全程保障运输安全。
“过去跨境公路运输,每过一个国家海关就要开箱、验货、重新打铅封,耗时又费力。”TIR沈阳运营管理中心负责人、沈阳辽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一级调研员肖翔介绍,如今TIR车辆仅需接受始发地和目的地海关检查,途经国通常无需开箱查验,大幅简化了流程。
目前,沈阳已有2家企业具备TIR运输资质,沈阳旺龙运输公司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线路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中国-俄罗斯”专线,到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中国-白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等线路,越来越多“东北造”正借“车”出海。
相比铁路、海运的大容量和航空的高速度,载重约20吨的货车为何能在跨境运输中占据一席之地?答案藏在TIR系统“一次申报、一车到底、一证直达”的独特优势里。
“一车到底”显优势:效率成本双兼顾
“‘门到门’运输是最大亮点。”肖翔解释,国际公路运输可避免口岸换装导致的货损,且对基础设施依赖度低,凭借机动灵活、组货方便、周转快速的特点,在运输成本与效率上形成综合优势:其效率接近空运、远超铁运和海运,成本却与铁运相当、远低于空运。
这种优势在特殊货物运输中尤为凸显。“带电产品、恒温生鲜、矿物燃料危险品等,不少无法通过航空或铁路运输,只能靠公路承运。”肖翔举例,比如生鲜蔬菜通过TIR运输,全程无需换装,能保持恒定温度,不仅降低货损率,还能延长在目的地超市的货架时间,直接提升销量。
据国际道路运输联盟测算,使用TIR证通关可缩短30%-80%的时间,这让越来越多跨境企业将目光投向这条“第四通道”。
双向贯通促发展:构建开放新格局
近日,一辆满载1000余箱进口冰淇淋的TIR运输车驶入TIR沈阳集结中心监管作业场地,在辽中海关关员监管下快速完成验核封志、查验等流程。这是辽宁TIR国际公路运输首次实现进出口双向贯通,标志着通道功能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循环”。
“用TIR模式进口,比海运、铁路快,比空运便宜,实实在在省了钱和时间!”辽宁中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倪莎莎的感慨,道出了企业的获得感。为提升通关效率,辽中海关与满洲里等口岸海关建立长效联络机制,提前核对申报信息,实现TIR车辆“随到随放”,通关时间缩短60%以上。
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支持TIR集结中心建设,通过补链强链资金支持集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多种渠道,为集结中心的授牌和便利中心的开通创造条件。如今的沈阳,已成为继郑州、临沂之后,全国第三个具备TIR单证签发、车辆检测功能的“三证合一”集结中心。TIR线路覆盖亚欧多国,运输货物从电子设备、汽车配件到食品、百货,品类日益丰富。
赋能区域发展:打造开放新支点
这条“第四物流通道”的价值,远不止于货物运输本身。它为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开辟了便捷出海捷径,与中欧班列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多层次跨境物流体系。在其强力支撑下,沈阳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步伐愈发坚实。
车轮滚滚向世界,沈阳辽中正以TIR运输为笔,在亚欧大陆绘就一幅开放新图景。“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让集结中心释放更大效能,真正实现全球货物在此集拼、再发往全球。
同时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及企业联动,全方位打通12个公路边境口岸,将海关业务拓展至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覆盖的所有国家;此外,还将启动GMS(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相关业务,打开东盟市场,形成“TIR+GMS”双轮驱动的新格局,让沈阳的对外开放真正迈向世界。”肖翔展望道。
随着这条“第四物流通道”持续拓宽,必将推动更多“东北造”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通达全球,使其成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