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强势入场无人超市 能否改变落地难现状?
显然,京东无人超市属于店铺型,核心诉求与Amazon Go类似,即对外输出成熟的无人零售解决方案,以增加行业话语权,野心不可谓不小。如果把处于漫长内测期的Amazon Go比作试验品,那么京东无人超市则是成品,高下立见,这或许是6、7月无人超市概念大热时京东保持低调的原因,原来它在憋大招。
与成本居高不下的Amazon Go相比,京东无人便利店背后的D-Mart系统低造价、可模块化组装,可以彻底解决当前无人店面临的高成本、概念化等问题。据悉,京东智能门店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货架、智能感知摄像头、智能称重结算台、智能广告牌等模块,可随意组合,比如智能称重结算台可以取代现有超市中的人工结算台、蔬菜水果区域的电子秤。
同时,Amazon Go技术不过硬的后果是购物体验略显繁琐,消费者需要安装App,进门、出店时都要扫一下,即便出色解决了排队问题,但与消费者对无人超市的期待仍存在落差,便捷、流畅的购物体验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即拿完就走、无需结账、自动扣款,整个过程无人化、无感知化。
相比之下,京东无人超市表现更为惊艳,其将人脸识别作为用户进门的凭证,初次进入时绑定用户身份和支付信息,一次绑定“保终身”。在购物和支付过程中,使用RFID、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保证用户最流畅的购物体验——只要随意挑选货物,通过结算通道走出超市即可。
京东无人便利店低造价的模式好理解,便于大规模推广,而京东X无人超市其追求无感知的购物体验,不仅着眼于体验为王,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拉动交易额,交易额=访客×转化率×客单价×购买频率。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多以尝鲜为主,客单价尚不能达到传统超市同一水准。京东无人超市改善购物体验不一定能使客单价迅速迎头赶上,但有利于使访客、转化率、购买频率三大指标发生质变,带动交易额增长。
换个角度看,由于快消品不刚需且超市可替代性强,如果无人超市无法在购物体验上给消费者十足的惊喜,将注定坪效低,难免影响商家积极性。对于无人超市而言,黑科技光环加持使其更具吸引力,但依然摆脱不了零售业通行的规模效应,只有不断扩大规模,才有可能降低后台成本实现盈利。
另外,无人超市的特殊性在于快消品毛利低,鲜食利润虽高但在销售、加热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整体盈利压力较大,倒逼玩家改善购物体验,京东X无人超市无感知购物不仅是技术精湛的体现,更应当成为行业标配。
扩张成京东无人超市生存下去的关键
同样志在争夺无人零售话语权的淘咖啡,在第二届淘宝造物节短暂亮相后便退场,因此有人担心京东无人超市纯属玩票,双11期间炫技结束后也会神隐。这种担心完全多余,京东无人超市不仅不会点到即止,反而会越开越多,这才有助于输出无人零售解决方案,通过持续为商家赋能,推动无人超市的普及。
事实上,京东不遗余力地对外输出无人零售解决方案,与其从零售商向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一脉相承,前者是做大自己,京东在物流、金融等领域搭建护城河,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后者是赋能别人,全面开放零售核心能力,成为零售业的水煤电和基石。随着影响力不断提升,京东利润增长将步入快车道。
蓝图已经描绘,接下来考验京东如何快速复制无人超市,这是其生存下去的关键一步。在我看来,无论京东还是其他玩家,除了需要不断夯实技术实力,扩张进度还与资源整合、数据化运营密不可分,前者主要与地产商、供应商打交道,后者服务于选址、商品运营和用户运营。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