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pe在香港打包了支付宝和微信 估值近百亿美元
不碰钱只碰数据
在汇聚了众多服务于B端的互联网与半导体公司的上海张江一带,聚合支付公司Ping++坐落在一栋不算起眼的5层小楼里。在100人左右的员工里,技术研发岗位占比超过一半。只做软件层的轻模式是类似公司的普遍选择。除了Ping++,国内还有BeeCloud、聚宝云计费、万普支付等公司也已经进入这个领域。
在外界看来,面向B端的公司一直是静悄悄的,何况是一个仅仅3年的国内聚合支付领域。但不同于C端市场的烧钱补贴打法,这些B端公司几乎从诞生不久就开始盈利,因为它们的业务模式单一且清晰,客户按需付费即可。
真正考验这些公司美誉度的是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增值服务的丰富程度。对于前者,国内一些公司选择让自己的业务跑在阿里云上,借助阿里云的能力去抵抗DDOS攻击等黑客行为。对于喜欢搞大促、定期产生大并发订单量的电商客户来说,支付接口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增值服务也是这类公司拓展业务边界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些人已经不满足于只做支付接口打包服务的中间商,而是想做数据分析提供商。第一财经记者在Ping++后台系统看到几种数据分析工具,其中有一项是帮助电商商户了解复购率拐点的插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类目的商品通常会在消费者第8-12次购买时达到拐点,购买行为会趋于稳定。在这个次数之前,消费者有可能被其他竞争对手抢走,拐点之后,消费者基本会成为这家电商平台的忠实用户。这个模型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帮助商家做差异化的营销资源投放,比如只给那些位于拐点前的消费者发放促销券或红包,或者在随机发放算法中提高这些消费者的权重,以刺激他们成为忠实用户。
再比如,通过后台对线下便利店商户的支付数据分析,周一至周五的交易流水明显大于周末,而在线游戏公司的数据正好相反。支付宝鼓励用户在工作日线下扫码积攒鼓励金,并在周末消费时抵扣,大数据依据与此类似。
不碰钱只“碰”数据,尽管聚合支付公司只是在支付宝、微信支付、Paypal所构建的整个支付生态中的一个角色,它们的发展路径、出海方向也都依附于前者,但随着聚合支付平台交易量的增长,双方存在竞争的潜在空间,就像Stripe和Paypal已经形成竞争关系那样。但国内支付生态环境与美国不同,这也意味着双方的关系存在更多可探讨的空间。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