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变革,供应商从低质低价到成本透明,助推零售行业无差别竞争
而供应商则难以提升业绩,启福龙鞋业是步步高的拖鞋供应商,成立后三年销售额都在1400万元徘徊,林平将低质商品归为根本原因。“初期不要求品质,流水线上的计件工人一天可以生产三、四百双拖鞋,如今制造业产能提升,启福龙却将一天的个人产量严控在100双,可见当时生产求量不求质。同时,生产中出现的残次品损耗巨大,处理这些废品所需的人力、财力、时间成本都是消耗点。”
淘汰“低质低价”的第一步是零售企业推行现金直采,时任步步高全球采购总监的潘元培考察启福龙工厂时告诉林平,“商品品质太差,只要你将成本讲清楚,品质提上去,我们愿意出钱。”
为此,林平拿出两种生产模式,一是针对步步高等“现金直采”企业,在买断经营的背景下,提升采购方与生产方对产品研发、生产、选品的把控力。另一种是为当时执行“账期采购”的企业供应传统产品。
两种模式并行之下,林平实际上延长了商品升级的过渡期,但转型依然艰难。一方面是订单量减少,每年1400万的销售额使企业资金链压力陡然增大。尤其是当零售企业对产品研发与升级提出要求,启福龙的产能、投入、研发等板块时常掉链子。
直到2014年左右,升级产品品质的供应商开始获利。“几乎是突然之间,众多零售商开始采购中高端商品,打得不少制造商措手不及。我们的优势从中凸显,当年便做到4500万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21%。”林平回忆称。
“减销量、减品项,增毛利”,供应商引导下的品类管理
受大卖场冲击、社区商业兴起的影响,不少零售商开始扩生鲜、压非食,精简品类,筛选单品成为它们提升动销率的重要策略。在优化品类管理的过程中,制造商也在充当把关人与兜底者的角色,分别从生产、选品和销售等环节为零售商提供支持。
以福建冠超市为例,他们在福州奥体阳光店中精简非食品类。就电吹风一个品类,冠超市只上一款120元左右的飞利浦单品和30元左右的飞科单品,目的是帮助顾客选品,增强购买几率。在消费升级之下,50元与60元对消费者来说差异不大,由于难以决策而放弃购买的情况并不少见。
业界通常会关注卖场运营在品类管理上做出的优化,却忽略了供应商在生产源头的第一次筛选。举例来说,在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0年中国毛巾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中,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五的永亮毛巾为零售商定制生产时即有两种模式。同一款50克重的罗圈毛巾,由永亮生产通常高于2.4元的市场平均成本,而一般工厂可以做到2元左右。
为此,永亮对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开放本厂流水线生产,强调产能、效率和品质。对于采购批量较小的零售企业,永亮会与合作流水线生产,供给工厂相同品质的网纱、克数标准,由于设备差异,通常会为零售商压缩10%到20%的采购成本,区别主要体现在产能较小、交付期更长,品质上差异不大。
其次,部分制造商协助卖场通过减品相、升级产品结构来提审那个综合毛利率。启福龙曾帮助美特好超市选品,他们侧重参考门店店长意见,以采购意见为辅。启福龙先协助卖场规划拖鞋的价格带,例如9.9元、29.9元以及39.9元等。同一类型、同一价位等拖鞋,启福龙仅允许门店采购一个单品,以此提升消费者购买率。
另外,启福龙建议美特好改变理货员薪资结构,在原本2000元的基础上计入1%的拖鞋销售提成,促使制造商、采购与门店在采供销上聚成合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