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美国零售业为什么一直在关店 是电商的冲击吗

时间:2017-05-08 08:53:25 点击:
来源:互联网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最近美国零售行业比较惨,好多百货商店都在关店、裁员,而亚马逊的财报每次出来都超预期,很多人都很关注,因此这次写一写美国的电商和实体店。

上次讲中国的电商,我提到渗透率和成本结构,这次也用同样的思路去解读一下。美国在2016年,百货公司的电商渗透率大约是18%,而这个数字在2011年只有7%。品牌服装店的电商渗透率有19%,在2011年是13%。

今日资本的徐新在一次演讲的时候说过,事物演变的过程中,20%是个很神奇的数字,达到20%之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影响开始显现。

这个说法很宽泛,并且每个事物的差异性使得20%这根线难以被同样的原理支撑。但是巧合的是,中国的服装电商达到这个渗透率的时候,实体门店也开始感觉到痛苦了。

现在,随着美国各个上市公司开始关店、裁员,美国的零售也终于开始了痛苦的挣扎。

我的上一篇文章提到成本结构的重要性,说到成本结构对于电商渗透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2016年,中国的案例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阿里巴巴为了维持40%增速的销售额,导致集团货币化率上升,使得流量成本上升。淘宝和天猫的小店主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自带流量的网红IP则凭借自身的微博流量倒流,使得2016年成为了网红元年,网红们几乎免费的流量成本和规模效益使得网红的淘宝店红红火火,而整个淘宝体系却在两极分化。

与此同时,二级市场则产生了新浪微博和陌陌两个为网红带来流量的牛股。一级市场的热钱也都往网红身上去。所以一切都是成本结构的不均衡,而淘宝逐渐升高的流量成本和平台提点率,也使得这个不均衡之间平衡,最终导致阿里巴巴的GMV放缓,当然,阿里已经不公布GMV了,分析师估计去年四季度GMV增长在10%左右。

马云也说未来不是电商,而是新零售,不论新零售是什么东西,我想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家生意的放缓,在云服务尚未成熟之际,只能提高卖家成本来保证销售额。

这次美国的成本结构发生了什么?

根据全世界各大消费品上市公司的财报来看,服装品牌在中国的租售比(租金占销售额的比重)基本上在20%以上,压力最大的达到了30%。但是美国的服装品牌基本上都是8-10%。所以按理说中国的成本压力更大,并且,不像阿里巴巴之前只有2%-3%的货币化率,eBay的marketplace业务居然有9%的货币化率,也就是说平台的提点基本上和线下租金一个水平,所以我们看到了eBay业务的增速基本上是贴着CPI那条线走的,因为成本结构对于卖家无优势可言。

其实,美国百货公司的租金占比只有2-3%,按理说应该更有优势才对,那为什么百货公司这么快就被打倒了。别忘了,成本的优势对于价格驱动的市场才有作用,而美国并非价格驱动的市场,中国的模式无法套用在美国身上。

我认为原因是零售大环境。这也是我之前写的中国和美国的电商差异。数字化的冲击使得虚拟占用人们的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多。

其实美国的百货公司衰退已经十年了。美国人是奋不顾身地朝科技的潮流走的,看看美国联邦政府对科技和医疗的投入吧。医疗今天暂且不说,科技公司的创新越来越占用人们更多的时间,Netflix的销售第一季度26亿美元,一年下来100亿美元,支撑了650亿美元的市值,350倍PE的估值使得公司每年能够继续融资拿现金,再投入到内容的创作。HBO做的权力的游戏第六季一集耗资1000万美元,相当于一些电影的成本。

时间的战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零售业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