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企业业务在全球的渠道伙伴数量超过8000家(中国区5000家),解决方案伙伴超过350家。对于企业业务而言,这是一支非常有强劲的部队,而他们才刚刚施展才能,当这些8000家(未来可能更多)的合作伙伴产生合力的时候,华为企业业务BG发生什么样的奇迹都不奇怪。
华为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在无线网络还是固网、通信标准以及产品方面的技术研究,都聚焦在了“全联接”这个细分领域,从而构建起了足够强的技术体系和能力,而这种技术能力的释放,不仅仅会表现在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同样也会在行业和企业的ICT基础业务上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的联接。所以华为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样得益于华为长久的技术投入和技术积累。
当然,当这种技术和产品优势释放到更容易让公众接触和理解的电子消费品领域时,其带来的裂变效应就更加明显和更加令人震惊。
三、华为手机,打通华为与公众之间的一道桥梁
在2012年前后,每次当我给身边的朋友讲到华为时,很多时候对方会疑惑地问,“你讲的是深圳的一家小公司吧”。尽管当时的华为已经不是什么小公司,在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成为国际型大公司了。但中国普通公众很少有人熟悉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对生产运营商通信设备的厂家更是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在他们的眼里,华为根本不是什么科技企业,只是一个设备制造商。
在2013年华为P6出世之前,尽管当时华为的手机销量也不小,但媒体和行业普遍认为,华为是做不出像苹果iPhone类似的产品的,华为手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存在。
两三年过去了,随着身边用华为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华为是什么的问题早就不是问题,对于普通的电子消费品的用户而言,华为手机不错的认知已然形成。
如果我们抛开华为手机的业务数据不谈,华为手机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让普通公众认识到了华为品牌的存在,这本身对华为而言就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事情。
与三年前一样,华为同样的尴尬和行业的短视发生在了2016年初,当任正非在华为市场大会上提出希望华为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BG)“终端要敢于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的目标时,行业一片惊呼,许多媒体引经据典来论证华为这个目标是不是太远、太夸张而显得不切实际。
然而及至华为公布2015年财报,行业才可以静下心来审视华为手机未来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能不能实现。
2015年华为整体业务营收达到了3950亿元人民币,其中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291亿万元(超200亿美元),同比增长72.9%,全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1.08亿台,成为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机品牌。
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显示华为在手机行业的位置,今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以2700万部的出货量继续位列全球智能手机的第三位,市场份额9.3%,与第位列第二名的苹果14.4%的市场份额相比,有5个点左右的差距。
事实上,如果以华为手机2015年的营收和增长率为基础计算,也许用不了五年,到201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将达到近1000亿美元。
这当然是理想的预计。对于华为手机而言,其目前面临的竞争对手是拥有独立生态系统的苹果和多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三星,未来华为手机的路可能比前三年更为艰难。
但1000亿美元的梦想依然令人向往,如果华为手机实现1000亿美元的销售额,那又会是什么样一种行业地位呢?
2015年三星的财报显示,全年营收1800亿美元左右,其中三星移动部门(三星手机业务)收入达到870亿美元,运营利润为85亿美元,收入比前一年同期下降7.3%,利润下降30%。对比这个数据,我们应该大致可以明白,华为手机的千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有可能是针对三星移动业务制定的。
也就是说,在此消彼涨中,华为消费者业务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将超过三星手机业务,成为与苹果直接竞争的智能手机厂家,而那时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将达到全球第一。
当然,要达到1000亿美元的市场收入,光靠价格竞争远远是不够的。回顾华为手机这三年的历程,华为在移动网络端和产品制造端的优势基本完整的幅射到了移动终端,在过硬的产品质量支撑下,华为手机成功的避开了中国手机厂家的低价血拼,将华为手机成功地打造成了高品质的时尚电子消费品,令华为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在全球有了极大的提高。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