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电商三大模型与三大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以为配一台电脑,拉一根网线,开一个网店就算是在搞电商了,甚至很多县(区)政府把开了多少家网店作为衡量该地电商发展的硬性指标,因此形成了大批的以农户家庭依托电商从事特色产品经营的“淘宝村”、“淘宝县”,主要以网店(第三方店铺)零售为主,希望将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往其他地方,特别是大城市,由此解决当地产品上行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素有中国“淘宝第一村”之称的义乌市郊青岩刘村。据义乌当地一份统计称,曾经青岩刘村1000多间房屋里住着8000多人,拥有1000多家淘宝网店,其中有2家金冠店、数十家皇冠店,超过200家网店年交易额超千万。昔日上演了无数淘宝店主一夜暴富的神话,如今这一神话正悄然褪去。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显示,数百万的淘宝卖家,能够盈利的不足5%,很大一部分一年也成交不了一两单,已经沦为“僵尸店”。
误区二:以阿里、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下乡搞圈地运动,在农村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农村服务点。大平台的农村电商模式更倾向于下行,这些大的电商平台在每个县招一家代理商,称为“合伙人”,为村民代发、代收包裹,提供代买和代卖网上商品的服务,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大的电商平台的线上优势,对线下实体店进行改造,解决工业品、消费品下乡的问题,很难有效解决农村目前面临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只代表着县域电商经济的部分内容。
误区三:一县多品,因为找不到方向,缺乏事先规划引导,又担心自己不赶紧行动就会落后,所以不论是否适合网上销售的东西,一股脑的搬到网上,无法聚焦,没有特色,不能够深入,最终导致忙乱不堪却没有结果,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县(区)都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商经济研究院专家认为,要想解决目前县域电商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得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多做调研,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电商顶层设计,根据电商顶层设计一步一步的扎实推进当地的电商发展,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