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克强的操心看中国经济“风口”
中国经济转型经历的特有双轨制在一定时期内促成了长时间的经济高增速,而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从规律还是客观实际来说,中国都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进一步发挥好各自作用。
李克强上任不久,巴克莱银行的几位学者曾提出“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试图定义新政府的施政思路。这一理论包含三大要素:一是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二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化;三是调整经济结构。去年以来,中央媒体对这一概念化的表述进行了回应和纠偏,称它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等诸多措施都对这一论调进行了证伪。
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速与改革的关系,如何顶住数字上的下行压力成为李克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既不能让经济增速自由落体地滑落,也不能违背经济结构性减速的客观规律大力刺激。”发改委一名政策制定人士对本报称,拿捏轻重缓急是新时期政府调控的重要准则。
如何寻求发展和改革的平衡早在2013年,李克强就亮出了经济增速“底牌”,强调上下限“区间理论”。在区间内,将着力改革创新,而当经济有滑出区间的风险时则要实施调控。
创新型调控思路随着形势的变化正在变得丰满。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以后,李克强明确了宏观政策走向:“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
不少人士认为,这一更具弹性的目标转变和调控范围不仅是更为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也为发展和改革的平衡留足了空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在矛盾凸显的环境下,调控的反应区间在收窄,增加了调控难度,当前政府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区间内把文章做足。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