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急两用”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关键在用、着眼于用
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精心组织实施。这一举措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平急两用”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023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城市仓储等设施集中物流网络,增强城市物流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了《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自《方案》印发以来,在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基地建设运营主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城郊大仓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正如,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物流与供应链处处长李久佳在“全国现代物流科技应用大会暨城郊大仓基地高质量建设运营服务论坛”上所言,部分城市已投运的城郊大仓基地依然存在空仓率偏高问题,城市内多个大仓基地协同联动不足,数据联通和资源协同配置水平不高,城郊大仓基地存量设施设备老化、能耗较高,现代物流科技应用不足,新建项目资金不足、进展缓慢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基地建设运营主体积极应对,同时也需要各有关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支持,持续引导推进相关工作。
一、稳步推进,成果斐然
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城市物流体系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据李久佳介绍,经过两年来的持续深入推进,目前全国各地方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基地布局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一年多来,各相关地方积极推进落实《方案》,稳步开展基地建设。目前,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都已经出台相关建设方案。同时,部分一型、二型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结合实际需求,扎实谋划和开展基地建设。
二是不断夯实基地“平急”两个功能。各相关城市积极完善基地基本服务功能,加强仓储冷链转运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流通加工等配套功能,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例如2024年4月,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洪水灾害,应急物资告急。广东省有关城市城郊大基地积极响应,实现应急救灾物资迅速组织高效安全抵达灾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基地协同能力逐步增强。一方面带动城市配送网络和流通业发展。部分城市依托城郊大仓基地,引导建立共同配送服务网络,加强与城市末端配送网点对接合作,拓展商品交易、中央厨房等增值服务功能,有效促进流通模式和消费场景创新。另一方面,协同推进骨干物流网络提质增效,有关城市推动城郊合作基地与骨干物流通道高效衔接,有力提升跨区域大规模调度生活物资的能力。如重庆推动长江保障基地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接,2024年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行超6000列,同比增长超30%。
“在建设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过程中,平谷区注重发挥规划龙头引领作用,注重在强化‘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中推动‘平急两用’建设、在推动平急两用建设中强化‘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研究制定了《平谷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简称《规划》),以高质量规划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北京市平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唐朝辉在本次论坛上介绍说,《规划》构建“一核双心、双廊两环、多点并行”的总体空间布局。
此外,平谷区还制定了《平谷区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依托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入驻的16家物流头部企业,正在加快规划建设560万平方米高标库,高配置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坚持“进得来、能集配、出得去”的原则,充分发挥“近城而不进城”的区位优势和“公铁海航”多式联运优势,用好“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平谷-青岛港、宁波港等城市班列,联通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城配体系的市内班列“三趟班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格局,打通国际大通道,深度链接国内优质供应链,实现物流链、消费链、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安全,做到“平时促进高质量发展、急时确保高水平安全”。
可见,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对超大特大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以北京市为例,在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背景下,坚持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郊大仓基地建设能够有效适应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需求。在城郊区域合理规划大仓基地,有助于缓解北京中心城区的压力,并充分发挥物流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其次,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对于保障北京市居民生活需求至关重要。通过集聚整合城市配送资源,打造城市公共仓储配送中心,可以完善健全城市的配送体系,从而支撑城市的高效运转。
最后,城郊大仓基地建设还能提升城市的应急保障能力。通过动态储存合理规模的生活物资,并将其嵌入城市生活物资应急保障体系中,能够增强北京这座超大特大城市生活物资供应链的韧性,有效抵御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直面问题,探寻良策
“关键在用、着眼于用”是城郊大仓基地建设的核心原则。这意味着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将实际使用需求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物流和商贸活动。
“城郊大仓基地建设,通过推进城市物流存量资源的整合,优化仓储等设施的集中集约布局和功能结构,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此,本次论坛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汪鸣认为,城郊大仓基地建设要坚定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建设运营。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城郊大仓基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平急结合,便捷切换。统筹平时服务与应急保障,将两大功能贯穿到城郊大仓基地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平时”市场化运营发挥仓储物流服务功能。“急时“政府主导,满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物资保障需要。建立健全平急转换机制确保常态化下高效市场化运作、紧急态下快速响应和运行转换。
三是整合存量,做优增量。以城市存量物流设施资源的整合利用为主,优化空间和运作休系结构,深化平急两用设施改造,集约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支持城市在增量发展中,高质量建设一批补短板、强弱项设施,强化城郊大仓基地能力和功能。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保供需适配发展,紧扣城市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科学确定城郊大仓基地布局和建设规模。充分结合城市商贸流通运行特点,推进城郊大仓基地运营模式融合创新,培育各具特色的流通经济。
不过,从全国范围内看,现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已投运城郊大仓基地建设,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李久佳分析认为:
一是空仓率偏高。由于市场需求与库存管理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导致部分仓库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闲置状态,影响了基地的整体效益。
二是协同联动不足。城市内多个大仓基地之间协同联动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这使得在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时,整体响应速度较慢,无法充分发挥城郊大仓基地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三是数据联通和资源协同配置水平不高。数据联通和资源协同配置是现代物流运营的重要基础,但目前部分城郊大仓基地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各基地之间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和交互,导致资源协同配置困难。
四是存量设施设备老化、能耗较高。部分城郊大仓基地的存量设施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这些老化的设备能耗较高,不符合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的要求,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环境压力。
五是现代物流科技应用不足。部分城郊大仓基地对现代物流科技的应用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来提升基地的运营管理水平,导致基地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六是新建项目资金不足、进展缓慢。随着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城郊大仓基地需要不断进行新建和扩建项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然而,目前部分新建项目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针对金融服务城郊大仓基地建设运营问题,国开证券原监事长、开发银行资深专家、中非发展基金原总裁石纪杨给出了见解,“城郊大仓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点项目,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中,将城郊大仓基地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将城郊大仓基地建设纳入本地重点发展规划之中。”
据了解,目前国内部分地方政府也已按照相关要求进一步推进具体工作。例如,北京、郑州等重要城市,将城郊大仓基地项目纳入专项资金管理范畴。这些城市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专项资金,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精准投入到城郊大仓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全方位保障项目的高质量推进。“无论是银行、保险、基金、证券还是专业投资机构,都不缺乏资金,缺乏的往往是可行性的项目、重要项目和战略性项目,只要项目可行、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就一定能获得投资方的青睐。”石纪杨坦言。
三、遵循蓝图,重点发力
遵循城郊大仓基地建设的总体蓝图,至2025年,全国超大、特大型大城市将高标准落成集平急两用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对此,汪鸣表示,届时,城市生活物流服务体系将得到全面优化升级,消费品流通功能显著增强,生活物资的保供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设施能力全面优化。集约、规模布局发展的大仓基地物流设施群初步形成,平急两用仓储物流设施能力显著增强,面向消费的城市物流设施结构得到系统优化,全面适应消费物流提质和应急保供提效双重需要。
二是网络服务系统提升。城郊大仓基地平台化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全面衔接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支网络运行顺畅,应急服务资源调度能力显著增强,共同配送等网络服务比例逐步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三是平急服务综合效能增强。城郊大仓基地集聚物流、商贸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高质量城市流通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建成大仓基地应急物流平台和顺畅的平急服务切换机制,促发展保供应综合效能得到彰显。
“作为城郊大仓基地建设的关键节点,今年需要各相关方面有效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以更好地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发挥作用。”对此,李久佳强调,当下,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应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首先,多维度发力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建设。一是在规划布局上,依城市实际物资需求精准确定基地规模与布局,合理规划库存,规避过度建设,保障重点生活物资有效存储与调配;二是在要素投入和政策引导方面,积极协调各方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投入,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为基地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三是着力营造优良环境,深度挖掘市场内生动力,构建支持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的生态,倡导企业联盟,推动信息交互与业务整合,助力基地一体化运营。
其次,建设运营主体需切实抓好城郊大仓基地的各项任务落实。城郊大仓基地能否发挥城市消费物流提质、增效、降本的作用,承担保护、稳定价格、守住底线的功能,关键在于运营核心企业。一是龙头企业需发挥好作用,强化多种功能整合,加强企业间业务衔接。积极建立面向消费和信息管理的仓储及流通数据统一跟踪管理平台,共同提升基地一体化运营组织水平。二是切实加强现代物流科技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加快高标仓自动化水库等建设,加大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提高城郊大仓基地现代化水平。
第三,加强调查研究,梳理城郊大仓基地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企业的相关政策诉求,并及时向各相关政府部门反映。同时,也可以对城郊大仓基地建设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促进经验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第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将统筹运用相关政策渠道,支持基地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以促进提升基地发展能力和水平。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